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施工机械和设备论文--土工机械、挖掘机械论文--挖掘机论文

基于人机工程学的GC6t挖掘机驾驶室的设计

目录第4-7页
CONTENTS第7-10页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1章 绪论第14-22页
    1.1 人机工程学概述第14-15页
        1.1.1 人机工程学的发展第14-15页
        1.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15页
    1.2 工程机械驾驶室设计中人机工程学的应用和研究现状第15-19页
        1.2.1 工程机械驾驶室设计中研究的内容及现状第16-18页
        1.2.2 国内外人体数字仿真技术与发展第18-19页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对象以及主要内容第19-20页
    1.4 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第20-22页
第2章 人机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与研究第22-34页
    2.1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内容第22页
    2.2 人机工程学的研究方法第22-23页
    2.3 人体测量与数据应用第23-27页
        2.3.1 人体构造尺寸测量数据第23-25页
        2.3.2 人体功能尺寸测量数据第25-26页
        2.3.3 人体测量数据的应用与百分位的选择第26-27页
    2.4 数字仿真人体模型第27-28页
    2.5 人体视觉机能及其特征第28-30页
    2.6 人的运动机能及特征第30-32页
        2.6.1 人体主要关节的活动范围第30-31页
        2.6.2 肢体的出力范围第31-32页
        2.6.3 人体运动的特点第32页
    2.7 本章小结第32-34页
第3章 挖掘机驾驶室的设计与建模第34-54页
    3.1 驾驶室的外观内饰造型设计第34-35页
    3.2 驾驶室的基本结构设计第35-36页
    3.3 驾驶室的安全性设计第36-44页
        3.3.1 FOPS/ROPS的总体要求第37-38页
        3.3.2 挠曲极限量(DLV)和座椅标定点(SIP)第38-39页
        3.3.3 安全骨架设计的要点和具体指标要求第39-42页
        3.3.4 ROPS性能仿真结果第42-44页
    3.4 减震降噪设计与固有模态分析第44-49页
        3.4.1 模态分析基本原理第46-47页
        3.4.2 驾驶室的设计模态分析结果第47-49页
    3.5 通风、采暖与制冷设计第49-50页
    3.6 驾驶室与人体模型的数字化建模第50-52页
        3.6.1 驾驶室、内饰的三维工程设计第50页
        3.6.2 数字仿真人体模型的建立第50-52页
    3.7 本章小结第52-54页
第4章 座椅、操纵装置的设计第54-62页
    4.1 座椅设计的主要依据第54-58页
        4.1.1 H点及其应用第55-57页
        4.1.2 座椅的座面高度第57页
        4.1.3 座椅SIP点第57-58页
    4.2 操纵装置的布置设计第58-61页
        4.2.1 对主要操纵装置的布置设计第58-60页
        4.2.2 对次要操纵装置的布置设计第60-61页
    4.3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5章 作业姿势与动作、作业空间与视野设计第62-72页
    5.1 正常(主要)操纵时的作业姿势第62-65页
        5.1.1 眼椭圆的概念第62-65页
        5.1.2 Pro/Manikin中的视野校核第65页
    5.2 正常(主要)操纵时的作业空间第65-66页
    5.3 其它(次要)操纵时的姿势及视野第66-67页
    5.4 司机坐姿时的视觉特点与要求第67-70页
    5.5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6章 驾驶室样机的舒适性评价第72-86页
    6.1 评价对象与评价内容第72-73页
    6.2 评价方法第73-77页
        6.2.1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第73-74页
        6.2.2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数学模型第74-76页
        6.2.3 模糊矩阵合成算子的选择第76-77页
    6.3 驾驶室样机评审的评价模型第77-84页
        6.3.1 样机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第77-79页
        6.3.2 样机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第79-80页
        6.3.3 样机评价等级的确定第80-81页
        6.3.4 样机评价的得分情况第81-84页
    6.4 本章小结第84-86页
总结与展望第86-88页
    (一) 主要研究成果第86-87页
    (二) 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工作第87-88页
参考文献第88-94页
致谢第94-9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0t挖掘机动臂斗杆连接销轴安全率提高的研究
下一篇:基于有限元分析法挖掘机上车架焊接变形及校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