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9-12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概述 | 第10-12页 |
·选题原因与选题目的 | 第12-13页 |
·选题原因 | 第12-13页 |
·选题目的 | 第13页 |
·研究思路、研究假设及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研究假设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大学生社团的科学内涵、角色定位及其重要作用 | 第15-19页 |
·大学生社团的科学内涵 | 第15-16页 |
·大学生社团的涵义 | 第15页 |
·大学生社团的特性 | 第15-16页 |
·大学生社团的角色定位 | 第16-17页 |
·国家宏观支持与引领层面 | 第16-17页 |
·高校具体管理与引导层面 | 第17页 |
·大学生社团自身发展与运行层面 | 第17页 |
·大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健康成长与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 第17-19页 |
·大学生社团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 第17-18页 |
·大学生社团是繁荣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载体 | 第18页 |
·大学生社团是培养和锻造拥有综合素养人才的广阔平台 | 第18-19页 |
3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 第19-35页 |
·调查的基本概况 | 第19-21页 |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 第19页 |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基本状况 | 第19-21页 |
·社团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 第21-29页 |
·社团发展经费不足 | 第21-24页 |
·社团管理有待加强 | 第24-25页 |
·社团指导教师的作用发挥尚待提高 | 第25-27页 |
·社团负责人的素质培育仍需深化 | 第27-29页 |
·社团发展的差异性分析 | 第29-35页 |
·社团筹措经费的侧重点不同 | 第29页 |
·社团获取社会赞助的机会不同 | 第29-30页 |
·社团举办活动的频率有差异 | 第30-31页 |
·社团在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各有侧重 | 第31-32页 |
·社团在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 | 第32-33页 |
·社团与其他高校学生社团的联系度有差异 | 第33-35页 |
4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47页 |
·高校对大学生社团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第35-36页 |
·高校对大学生社团的理性认知不准确 | 第35页 |
·高校对大学生社团的具体指导力度不够 | 第35-36页 |
·大学生对社团的认知和参与动机存在片面性 | 第36-37页 |
·大学生对加入社团的认知存在片面性 | 第36-37页 |
·大学生对参与社团活动的动机存在片面性 | 第37页 |
·大学生社团自身建设能力薄弱 | 第37-43页 |
·大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 第37-40页 |
·大学生社团的发展定位较为模糊 | 第40-41页 |
·大学生社团的品牌建设水平不高 | 第41-43页 |
·学校特质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社团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 第43-47页 |
·学校层次 | 第43-44页 |
·学校类别 | 第44-45页 |
·学校所在地经济水平 | 第45页 |
·学校所在地文化氛围 | 第45-47页 |
5 科学发展视阈下河北省高校大学生社团发展的路径探索 | 第47-58页 |
·坚持发展理念,明晰大学生社团发展的科学定位 | 第47-49页 |
·高校应科学定位大学生社团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47-48页 |
·大学生社团应理性认知社团的发展定位 | 第48-49页 |
·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社团管理与指导体系 | 第49-52页 |
·充分尊重和依托大学生在社团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 第49-50页 |
·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社团的日常管理与引导 | 第50-51页 |
·适应新形势,大力探索大学生社团管理的新模式 | 第51-52页 |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原则,不断推进大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 第52-55页 |
·全面促进大学生社团的蓬勃发展 | 第52-53页 |
·协调好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各方面关系 | 第53-54页 |
·不断推进大学生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 第54-55页 |
·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努力实现大学生社团的和谐发展 | 第55-58页 |
·实现大学生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 | 第55-56页 |
·兼顾好大学生社团发展的外部推动因素 | 第56-57页 |
·统筹好大学生社团发展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 | 第57-58页 |
6 结论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5-66页 |
作者简历 | 第66-67页 |
致谢 | 第67-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