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导言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加害给付之救济 | 第12-19页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第12-13页 |
一、 案例 | 第12页 |
二、 加害给付概述 | 第12-13页 |
三、 损失——履行利益与固有利益 | 第13页 |
四、 加害给付——合同法与侵权责任法的规范重合 | 第13页 |
第二节 我国法律的处理方式 | 第13-15页 |
一、 主张违约责任 | 第14页 |
二、 主张侵权责任 | 第14-15页 |
第三节 《侵权责任法》第 41 条的理性分析 | 第15-19页 |
一、 同质救济的实现 | 第15页 |
二、 《侵权责任法》第 41 条存在的问题 | 第15-19页 |
第二章 可适用规范并存与责任竞合 | 第19-26页 |
第一节 可适用规范并存 | 第19-21页 |
一、 可适用规范并存的概念 | 第19页 |
二、 可适用规范并存的分类 | 第19-21页 |
第二节 责任竞合 | 第21-26页 |
一、 责任竞合的性质 | 第21-22页 |
二、 责任竞合的涵义 | 第22-23页 |
三、 责任竞合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23-26页 |
第三章 责任竞合的理论 | 第26-36页 |
第一节 法条竞合说 | 第26-27页 |
一、 概念 | 第26页 |
二、 适用 | 第26-27页 |
第二节 请求权自由竞合说 | 第27-28页 |
一、 概念 | 第27-28页 |
二、 适用 | 第28页 |
第三节 请求权相互影响说 | 第28-31页 |
一、 概念 | 第28页 |
二、 适用 | 第28-29页 |
三、 数请求权相互影响 | 第29-31页 |
第四节 请求权规范竞合说 | 第31-32页 |
一、 概念 | 第31页 |
二、 适用 | 第31-32页 |
第五节 责任竞合与诉讼标的理论 | 第32-36页 |
一、 诉讼标的理论 | 第32-34页 |
二、 请求权竞合说对应旧实体法说 | 第34页 |
三、 请求权规范竞合说对应新实体法说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我国责任竞合制度的理论选择 | 第36-50页 |
第一节 我国的责任竞合制度 | 第36-37页 |
一、 我国责任竞合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我国目前的责任竞合制度存在的缺陷 | 第37-40页 |
一、 请求权自由竞合说易造成讼累 | 第37-38页 |
二、 请求权自由竞合说可能使法律有关特别规定成为具文 | 第38-39页 |
三、 请求权自由竞合说可能使当事人的约定成为具文 | 第39页 |
四、 请求权自由竞合说可能使权利人无法实现同质救济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法条竞合说有悖我国的法律体系 | 第40-41页 |
一、 法条竞合说忽略了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差异 | 第40页 |
二、 法条竞合说与民法体系不符 | 第40-41页 |
三、 法条竞合说不利于保护权利人的利益 | 第41页 |
四、 法条竞合说与我国的法律体系不符 | 第41页 |
第四节 请求权规范竞合说与我国诉讼标的理论不符 | 第41-43页 |
一、 我国的诉讼标的理论 | 第41-42页 |
二、 请求权规范竞合说与我国诉讼标的理论不符 | 第42-43页 |
第五节 采请求权相互影响说的合理性 | 第43-44页 |
一、 请求权相互影响说有利于实现债权人损失的同质救济 | 第43页 |
二、 请求权相互影响说有助于避免诉累、提高司法效率 | 第43页 |
三、 请求权相互影响说有助于避免法律特殊规定成为具文 | 第43-44页 |
四、 请求权相互影响说符合我国的诉讼标的理论 | 第44页 |
第六节 竞合之请求权相互影响的原则 | 第44-50页 |
一、 案例 | 第44-46页 |
二、 原则一:特殊规则优先于一般规则 | 第46-47页 |
三、 原则二:同质救济 | 第47-48页 |
四、 原则三:当事人约定优先于法律规定(除强行规定)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5-56页 |
后记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