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法上的非财产损害赔偿制度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导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 第10-13页 |
第一节 概说 | 第10页 |
第二节 实务中的疑难案例 | 第10-12页 |
第三节 本文主要讨论的问题 | 第12-13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3-20页 |
第一节 非财产损害赔偿的功能 | 第13-16页 |
一、 调整性 | 第14-15页 |
二、 抚慰性 | 第15页 |
三、 惩罚性 | 第15-16页 |
第二节 非财产损害的内容 | 第16-20页 |
一、 台湾地区及国外立法、判例 | 第16-18页 |
二、 我国大陆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的规定 | 第18-20页 |
第三章 构成要件 | 第20-37页 |
第一节 是否须实际的精神痛苦 | 第20-22页 |
一、 理论争议 | 第20-21页 |
二、 非财产损害赔偿不以“实际的精神痛苦”为必要 | 第21-22页 |
第二节 侵权法上的非财产损害赔偿之权利主体 | 第22-30页 |
一、 自然人作为非财产损害赔偿之权利主体 | 第22-28页 |
二、 法人作为非财产损害赔偿之权利主体 | 第28-30页 |
第三节 侵权法上的非财产损害赔偿之客体 | 第30-35页 |
一、 人格权益 | 第30-32页 |
二、 身份权益 | 第32-33页 |
三、 财产权益 | 第33-34页 |
四、 其他权益 | 第34-35页 |
第四节 加害人的故意和过失 | 第35-37页 |
第四章 法律后果 | 第37-49页 |
第一节 影响因素之一——受害人的故意和过失 | 第37页 |
第二节 责任承担形式 | 第37-49页 |
一、 金钱赔偿——精神损害赔偿 | 第38-46页 |
二、 其他形式 | 第46-49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49-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7-58页 |
后记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