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无照经营治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6页 |
1.2.1 国外地下经济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无照经营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小结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2 研究思路 | 第16-18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 第18-23页 |
2.1 无照经营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2.2 无照经营治理的含义 | 第19-20页 |
2.3 治理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2.3.1 治理理论的提出及演变 | 第20-21页 |
2.3.2 治理理论对无照经营治理的启示 | 第21-23页 |
第3章 晋江市无照经营治理的现状分析 | 第23-36页 |
3.1 晋江市无照经营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 第23-31页 |
3.1.1 晋江市无照经营的现状及特点 | 第23-25页 |
3.1.2 晋江市无照经营产生的原因 | 第25-31页 |
3.2 晋江市无照经营治理的现状 | 第31-36页 |
3.2.1 晋江市无照经营治理的主体 | 第31-32页 |
3.2.2 晋江市无照经营治理的法律法规 | 第32-33页 |
3.2.3 晋江市无照经营治理的方法 | 第33-36页 |
第4章 晋江市无照经营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6-46页 |
4.1 晋江市无照经营治理存在的问题 | 第36-42页 |
4.1.1 政府职能部门治理能力不强 | 第36-39页 |
4.1.2 社会组织治理力量缺失 | 第39-40页 |
4.1.3 无照经营治理的法律法规配套性差 | 第40-41页 |
4.1.4 治理方法过于常规且偏重以罚代管 | 第41-42页 |
4.2 晋江市无照经营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2-46页 |
4.2.1 宏观意识层面导向不足 | 第42-43页 |
4.2.2 监管体制不健全 | 第43-44页 |
4.2.3 治理机制不完善 | 第44页 |
4.2.4 治理的政绩评估标准不科学 | 第44-46页 |
第5章 国内外治理无照经营的经验启示 | 第46-49页 |
5.1 美国治理无照经营的经验启示 | 第46-47页 |
5.2 国内其他城市无照经营治理的经验启示 | 第47-49页 |
5.2.1 深圳市治理无照经营的启示 | 第47页 |
5.2.2 宁波市治理无照经营的启示 | 第47-48页 |
5.2.3 上海市治理无照经营的启示 | 第48-49页 |
第6章 优化晋江市无照经营治理的对策建议 | 第49-59页 |
6.1 加强宏观政策引导 | 第49页 |
6.2 建立科学有效的分级登记管理制度 | 第49-51页 |
6.3 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体系 | 第51-52页 |
6.4 重构监管体系及履职考核机制 | 第52-53页 |
6.4.1 重构监管体系 | 第52-53页 |
6.4.2 建立合理的履职考核机制 | 第53页 |
6.5 发挥社会各界在无照经营治理中的作用 | 第53-57页 |
6.5.1 发挥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的治理作用 | 第53-54页 |
6.5.2 加强公众舆论的监督作用 | 第54页 |
6.5.3 管制公用企业及场所提供者 | 第54-56页 |
6.5.4 发挥行业协会的规制作用 | 第56页 |
6.5.5 发挥经营者自我修复的作用 | 第56-57页 |
6.6 差异化治理无照经营行为 | 第57-59页 |
结论和展望 | 第59-61页 |
结论 | 第59-60页 |
不足和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