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3页 |
一、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和目标 | 第11-12页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演进历程 | 第13-26页 |
第一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形成的背景 | 第13-16页 |
一、国内背景 | 第13-16页 |
二、国际背景 | 第16页 |
第二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主义民族思想 | 第17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民族思想 | 第17-18页 |
三、列宁的社会主义民族思想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形成历程 | 第19-26页 |
一、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萌芽阶段 | 第19-21页 |
二、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初步形成阶段 | 第21-23页 |
三、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成熟阶段 | 第23-26页 |
第二章 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核心内容 | 第26-32页 |
第一节 社会主义民族观的概念界定及民族差异 | 第26-29页 |
一、社会主义民族观 | 第26-28页 |
二、社会主义民族差别 | 第28-29页 |
第二节 解决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核心主张 | 第29-32页 |
一、民族区域自治 | 第29-30页 |
二、民族团结 | 第30页 |
三、民族平等 | 第30-31页 |
四、民族融合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苏联实践 | 第32-38页 |
第一节 1923—1953 年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苏联实践 | 第32-35页 |
一、建立联盟国家 | 第32-33页 |
二、培养民族干部 | 第33页 |
三、发展民族经济 | 第33-34页 |
四、繁荣民族文化 | 第34-35页 |
五、融合民族关系 | 第35页 |
第二节 1953年后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苏联实践 | 第35-38页 |
一、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苏联实践 | 第35-36页 |
二、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的苏联实践 | 第36-37页 |
三、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的苏联实践 | 第37-38页 |
第四章 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特点及局限性 | 第38-43页 |
第一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特点 | 第38-40页 |
一、传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思想 | 第38-39页 |
二、突出了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性质 | 第39页 |
三、强调了民族团结的社会主义性质 | 第39-40页 |
第二节 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的局限性 | 第40-43页 |
一、苏维埃联邦国家体制的弊端 | 第40-41页 |
二、民族问题上的长期性估计不足 | 第41页 |
三、民族问题上的阶级斗争扩大化 | 第41-42页 |
四、民族问题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倾向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对中国民族工作的启示 | 第43-48页 |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第43-44页 |
一、保障法律赋予各民族的基本权益 | 第43-44页 |
二、加强民族地区和国家共治的统一 | 第44页 |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 | 第44-46页 |
一、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地区稳定 | 第45页 |
二、坚持民族团结、克服民族分裂主义 | 第45-46页 |
第三节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共同繁荣 | 第46-48页 |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第46-47页 |
二、促进民族和谐实现共同繁荣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