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对策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绪论第8-12页
    一、问题的提出第8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8-11页
    三、研究的方法第11-12页
第一章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相关理论概述第12-18页
    第一节 公民意识第12-15页
        一、公民意识的内涵第12页
        二、公民意识的主要内容第12-15页
    第二节 大学生公民意识第15-18页
        一、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特殊性第15-16页
        二、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性第16-18页
第二章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第18-26页
    第一节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现状第18-21页
        一、国家意识状况:爱国情感强烈,对国家政治常识缺乏了解第18-19页
        二、主体意识状况:自我意识较强,对公民的身份认识不清第19页
        三、公德意识状况:公德知识丰富,知行脱节第19页
        四、法律意识状况:法律观念较强,法律实践严重不足第19-20页
        五、民主意识状况:民主愿望较强,缺乏政治参与第20页
        六、生态意识状况:生态环保理念较强,缺乏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第20-21页
        七、创新意识状况:具有创新欲望,缺乏创新能力和毅力第21页
    第二节 大学生公民意识存在问题的影响因素分析第21-26页
        一、社会因素第21-22页
        二、家庭因素第22-23页
        三、学校因素第23-24页
        四、自身因素第24-26页
第三章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对策第26-37页
    第一节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目标第26-28页
        一、具有爱国情怀,关心国家时事第26页
        二、具有主体意识,明确公民角色第26页
        三、具有公德意识,知行一致第26-27页
        四、具有法律意识,权利义务认识清晰第27页
        五、具有民主意识,积极参与政治事务第27页
        六、具有生态环保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态环保习惯第27-28页
        七、具有创新意识,自觉提高创新能力第28页
    第二节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原则第28-30页
        一、方向性原则第28-29页
        二、系统性原则第29页
        三、主体性原则第29页
        四、实践性原则第29-30页
    第三节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途径第30-37页
        一、改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第30-32页
        二、学校重视,建立完善的高校公民意识教育体系第32-34页
        三、发挥家庭教育优势,实现公民意识教育的常态化第34-35页
        四、自身努力,注重提高自身的公民修养第35-37页
结论第37-38页
参考文献第38-40页
附录第40-4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情况第42-43页
致谢第43页

论文共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唐代山水诗审美意境流变研究
下一篇:斯大林社会主义民族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