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6页 |
1.2.1 锈蚀对钢筋性能影响方面 | 第12-13页 |
1.2.2 锈后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及本构关系 | 第13-15页 |
1.2.3 锈蚀钢筋混凝土损伤评估 | 第15-16页 |
1.3 存在的问题 | 第16-18页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试件设计与试验 | 第19-37页 |
2.1 试件的设计与制作 | 第19-24页 |
2.1.1 试件设计 | 第19-21页 |
2.1.2 试件制作 | 第21-24页 |
2.2 试件快速锈蚀试验 | 第24-30页 |
2.2.1 钢筋在混凝土中的锈蚀机理 | 第24-25页 |
2.2.2 试件快速锈蚀方案 | 第25-28页 |
2.2.3 试件锈蚀结果 | 第28-30页 |
2.3 材性试验 | 第30-34页 |
2.3.1 钢筋 | 第31-32页 |
2.3.2 混凝土 | 第32-34页 |
2.4 试件拉拔试验 | 第34-36页 |
2.4.1 加载装置和量测方案 | 第34-35页 |
2.4.2 加载方案 | 第35-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锈蚀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性能研究 | 第37-81页 |
3.1 试件破坏形态分析 | 第37-40页 |
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40-59页 |
3.2.1 锈蚀率对极限粘结强度 τ_u和极限滑移量Su影响 | 第41-46页 |
3.2.2 保护层对极限粘结强度 τ_u和极限滑移量Su影响 | 第46-50页 |
3.2.3 配箍率对极限粘结强度 τ_u和极限滑移量Su影响 | 第50-55页 |
3.2.4 极限粘结强度 τ_u经验公式 | 第55-59页 |
3.3 粘结滑移本构关系研究 | 第59-72页 |
3.3.1 锈蚀钢筋混凝土粘结滑移曲线 | 第59-62页 |
3.3.2 粘结滑移本构模型 | 第62页 |
3.3.3 极限滑移量S_u | 第62-66页 |
3.3.4 残余粘结强度τ_r | 第66-68页 |
3.3.5 残余粘结滑移量S_r | 第68-70页 |
3.3.6 模型验证 | 第70-72页 |
3.4 锈蚀钢筋锚固位置对粘结滑移本构关系影响 | 第72-79页 |
3.4.1 拉拔过程中应变沿锚固位置的变化 | 第72-74页 |
3.4.2 粘结应力沿锚固位置的变化 | 第74-77页 |
3.4.3 锚固位置函数确定 | 第77-7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4章 锈蚀钢筋混凝土拔出试件有限元模拟 | 第81-96页 |
4.1 单元类型选取 | 第81-82页 |
4.2 实常数设置 | 第82-83页 |
4.3 材料参数取值 | 第83-84页 |
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和求解 | 第84-85页 |
4.5 ANSYS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85-95页 |
4.5.1 混凝土应力云图 | 第85-89页 |
4.5.2 钢筋应力云图 | 第89-92页 |
4.5.3 粘结滑移性能对比 | 第92-9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5章 锈蚀钢筋混凝土非线性超声技术损伤测试分析 | 第96-120页 |
5.1 混凝土损伤理论以及非线性超声技术损伤测试试验 | 第96-98页 |
5.1.1 混凝土损伤力学的产生、发展及概念 | 第96页 |
5.1.2 非线性超声特性和混凝土损伤关系 | 第96-97页 |
5.1.3 非线性超声技术测试仪简介 | 第97-98页 |
5.2 非线性超声技术损伤测试方案 | 第98-103页 |
5.2.1 非线性超声换能器确定 | 第98-100页 |
5.2.2 非线性超声发射电压确定 | 第100-102页 |
5.2.3 非线性超声特征损伤测试方案 | 第102-103页 |
5.3 基于非线性超声技术的锈蚀钢筋混凝土损伤研究 | 第103-107页 |
5.3.1 锈蚀率与非线性超声特征参数关系 | 第103-105页 |
5.3.2 非线性系数与极限粘结强度关系研究 | 第105-107页 |
5.4 基于非线性超声技术锈蚀钢筋混凝土拉拔试验损伤研究 | 第107-115页 |
5.4.1 分级加载下损伤对非线性超声特征的影响 | 第107-113页 |
5.4.2 非线性系数与钢筋滑移量关系 | 第113-115页 |
5.5 损伤测试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115-11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9-120页 |
结论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