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编组站配流计划优化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3页 |
1.1.1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发展 | 第10-11页 |
1.1.2 配流问题概述 | 第11-12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3 既有研究综合分析 | 第15-16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6-18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2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2 编组站作业系统及配流机理 | 第18-30页 |
2.1 编组站作业系统分析 | 第18-22页 |
2.1.1 编组站主要作业分析 | 第18-19页 |
2.1.2 编组站各子系统简介 | 第19-21页 |
2.1.3 编组站各子系统的联系 | 第21-22页 |
2.2 编组站作业计划 | 第22-25页 |
2.2.1 班计划 | 第22-23页 |
2.2.2 阶段计划 | 第23-25页 |
2.3 编组站调度系统配流机理分析 | 第25-29页 |
2.3.1 调度系统的系统界定及分析 | 第25-26页 |
2.3.2 配流问题的实质 | 第26-27页 |
2.3.3 配流问题的特点 | 第27-28页 |
2.3.4 配流问题的难点 | 第28页 |
2.3.5 配流的基本方法 | 第28-2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编组站配流计划优化模型构建 | 第30-38页 |
3.1 配流系统分析 | 第30-32页 |
3.1.1 编组站组号分析 | 第30-31页 |
3.1.2 配流中车流来源分析 | 第31页 |
3.1.3 配流接续时间分析 | 第31-32页 |
3.2 配流优化模型建立 | 第32-34页 |
3.2.1 设定条件 | 第32页 |
3.2.2 目标函数 | 第32-34页 |
3.3 配流模型分析 | 第34-37页 |
3.3.1 列车解体顺序确定规则 | 第34-35页 |
3.3.2 调车机车安排规则 | 第35页 |
3.3.3 到发线运用规则 | 第35-36页 |
3.3.4 调车场股道分配规则 | 第36-37页 |
3.3.5 出发列车编组内容规则 | 第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4 编组站动态配流算法设计 | 第38-49页 |
4.1 算法选择 | 第38页 |
4.2 蚁群算法原理 | 第38-42页 |
4.2.1 蚁群算法 | 第38-39页 |
4.2.2 求解过程 | 第39-40页 |
4.2.3 生成方案树 | 第40-42页 |
4.3 选择策略 | 第42-44页 |
4.3.1 信息素分布 | 第42页 |
4.3.2 启发式因子 | 第42页 |
4.3.3 选择策略 | 第42-43页 |
4.3.4 信息素更新 | 第43-44页 |
4.4 动态配流算法 | 第44-46页 |
4.4.1 选择参数 | 第44-45页 |
4.4.2 虚拟到达场 | 第45-46页 |
4.4.3 算法步骤 | 第46页 |
4.5 算例分析 | 第46-48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5 编组站静态配流算法设计 | 第49-56页 |
5.1 简单配流问题 | 第49页 |
5.2 一般配流问题 | 第49-50页 |
5.3 交换车的处理 | 第50-53页 |
5.3.1 交换车转场方式 | 第51页 |
5.3.2 交换车处理 | 第51-53页 |
5.4 算法步骤 | 第53-54页 |
5.5 算列分析 | 第54-55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6 兰州北编组站配流计划优化 | 第56-69页 |
6.1 兰州北站概况 | 第56-58页 |
6.2 兰州北站原始车流数据 | 第58-65页 |
6.3 兰州北站配流计划 | 第65-6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1 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69页 |
2 论文的研究不足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