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20页 |
1.1 问题与意义 | 第8-10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2.1 国内研究 | 第10-15页 |
1.2.2 国外研究 | 第15-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 研究内容与基本观点 | 第18-20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主要观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农民发展的理论架构 | 第20-31页 |
2.1 农民发展的概念 | 第20-27页 |
2.1.1 农民及其分类 | 第20-21页 |
2.1.2 农民发展 | 第21-22页 |
2.1.3 农民发展的内容 | 第22-25页 |
2.1.4 农民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25-26页 |
2.1.5 农民发展的途径 | 第26-27页 |
2.2 农民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7-29页 |
2.2.1 人的发展理论 | 第27-28页 |
2.2.2 权利理论 | 第28-29页 |
2.3 农民发展与政府作用 | 第29-31页 |
第三章 南宁市城中村农民发展的现状分析 | 第31-40页 |
3.1 南宁市城中村概况 | 第31-33页 |
3.1.1 南宁市城中村的分布 | 第31-32页 |
3.1.2 南宁市城中村经济 | 第32-33页 |
3.1.3 南宁市城中村的标签 | 第33页 |
3.2 南宁城中村农民的现状 | 第33-35页 |
3.2.1 文化教育现状 | 第33-34页 |
3.2.2 市民化待遇 | 第34页 |
3.2.3 经济状况 | 第34-35页 |
3.3 南宁市城中村农民发展面临的问题 | 第35-40页 |
3.3.1 居住环境问题 | 第36-37页 |
3.3.2 公共服务问题 | 第37-38页 |
3.3.3 地缘争端问题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城中村农民发展的政府作用的实证分析 | 第40-46页 |
4.1 社会保障权与政府作用 | 第40-42页 |
4.1.1 医疗保障 | 第40-41页 |
4.1.2 养老保障 | 第41-42页 |
4.1.3 劳动保障 | 第42页 |
4.2 经济发展权与政府作用 | 第42-43页 |
4.3 文化发展权与政府作用 | 第43-44页 |
4.3.1 文化素质 | 第43页 |
4.3.2 专业技能 | 第43-44页 |
4.3.3 政治素养 | 第44页 |
4.4 政治发展权与政府作用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城中村农民发展的政府作用途径 | 第46-54页 |
5.1 政府丰富公共服务内容 | 第46-47页 |
5.1.1 将城中村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范围 | 第46-47页 |
5.1.2 城中村改造的多部门协作 | 第47页 |
5.2 政府引导城中村农民构建利益增长长效机制 | 第47-48页 |
5.2.1 政府与高校合作探讨改进城中村农民现有增收模式 | 第47-48页 |
5.2.2 政府积极搭建企业开发与城中村农民增收的桥梁 | 第48页 |
5.3 政府努力促进城中村农民居住环境改善 | 第48-50页 |
5.3.1 城中村农民的社区卫生环境改善 | 第49页 |
5.3.2 城中村农民的住房环境改善 | 第49页 |
5.3.3 城中村农民的社区治安环境改善 | 第49-50页 |
5.4 政府帮助城中村农民市民化 | 第50-51页 |
5.4.1 保留农业户口、给予市民待遇 | 第50-51页 |
5.4.2 尊重和保障城中村农民财产权 | 第51页 |
5.5 构建三位一体的政府作用模式 | 第51-54页 |
5.5.1 政府主导 | 第52页 |
5.5.2 以村集体为主力 | 第52-53页 |
5.5.3 社会力量辅助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致谢与论文发表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