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前言 | 第12-15页 |
第一章 合同解除权的主体 | 第15-24页 |
1.1 合同解除权主体受限导致的司法困境 | 第15-17页 |
1.1.1 合同解除权享有主体的不同观点及评析 | 第15-16页 |
1.1.2 传统学说给实务操作带来的司法困境 | 第16-17页 |
1.2 合同解除权受限的原因 | 第17-19页 |
1.2.1 重法律正义价值轻效益价值 | 第17-18页 |
1.2.2 对违约方解除合同后利益平衡的顾虑 | 第18-19页 |
1.3 合同解除权主体受限的解决之道——有条件地扩展至违约方 | 第19-24页 |
1.3.1 域外法对违约方赋予合同解除权的借鉴 | 第19-20页 |
1.3.2 应有条件的赋予违约方合同解除权及其理由 | 第20-23页 |
1.3.3 赋予违约方解除合同权利的限制性条件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合同解除权的行使与制约 | 第24-35页 |
2.1 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期限 | 第24-28页 |
2.1.1 现行立法的漏洞分析 | 第25页 |
2.1.2 立法缺陷带给司法实务的困扰 | 第25-26页 |
2.1.3 对合同解除权行使期限的立法建议 | 第26-28页 |
2.2 合同解除权的行使方式 | 第28-31页 |
2.2.1 不同的立法例及评析 | 第28-29页 |
2.2.2 我国关于解除权行使方式的立法缺陷 | 第29-31页 |
2.2.3 对合同解除权行使方式的完善建议 | 第31页 |
2.3 合同解除权的制约——异议权的行使 | 第31-35页 |
2.3.1 异议权的性质及存在价值 | 第32页 |
2.3.2 异议权的行使期限——对合同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的理解 | 第32-33页 |
2.3.3 异议权的行使方式再探讨 | 第33-35页 |
第三章 合同解除法律后果 | 第35-51页 |
3.1 “溯及力”与“恢复原状”及其关系探讨 | 第35-38页 |
3.1.1 关于溯及力的各种学说及评析 | 第35-36页 |
3.1.2 区分合同解除与终止方为溯及力问题的解决之道 | 第36-37页 |
3.1.3 “恢复原状”的含义与性质 | 第37页 |
3.1.4 “溯及力”不应受能否“恢复原状”的影响 | 第37-38页 |
3.2 合同解除后赔偿范围的确定 | 第38-44页 |
3.2.1 不同法系对合同利益构成的不同认识 | 第38-39页 |
3.2.2 赔偿范围确定的理论争议 | 第39-40页 |
3.2.3 赔偿范围确定的个性化规则 | 第40-44页 |
3.3 合同解除后违约金条款的适用问题 | 第44-51页 |
3.3.1 能否并存的理论之争 | 第44-46页 |
3.3.2 司法实务中摇摆不定的态度折射出的彷徨 | 第46-47页 |
3.3.3 应该并存适用的理由 | 第47-48页 |
3.3.4 违约解除合同后如何处理违约金与赔偿金的关系 | 第48-51页 |
结语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