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小说论文--新体小说论文

鲁迅与老舍小说的国民性主题比较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绪论第10-14页
    0.1 选题的价值意义第10-11页
    0.2 研究综述第11-12页
    0.3 研究方法第12-14页
1 国民性主题的思想探索和文学表达第14-26页
    1.1 国民性主题的理论界定第14-18页
        1.1.1 “民”与人的存在价值的思想认知第14-16页
        1.1.2 “国”与民族意识的精神品格第16-17页
        1.1.3 “国民性”与鲁迅笔下的集体潜意识的理性批判第17-18页
    1.2 共同的国民性主题建构的思想基础第18-23页
        1.2.1 作家生命体验的痛苦:国民愚昧落后的精神状态第18-20页
        1.2.2 作家心理情感的孤独:启蒙者的悲剧命运第20-21页
        1.2.3 作家审美取向的批判性:平凡小人物的生活悲哀第21-23页
    1.3 共同的国民性主题写作的文学立场第23-26页
        1.3.1 个人主义立场:人的存在和人的启蒙第23-24页
        1.3.2 现实主义立场:人的灵魂的深刻挖掘第24-26页
2 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思想批判的理论主张第26-34页
    2.1 鲁迅:个人主义立场的国民性思想批判第26-29页
        2.1.1“立人”与“立国”的思想立场:“尊个性而张精神”第26-28页
        2.1.2 改造民族灵魂的文学观:“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第28-29页
    2.2 老舍:市民文化立场的国民思想启蒙主义第29-31页
        2.2.1“酱缸文化”与“官本位”文学的反思第29-30页
        2.2.2 拯救世人与自我救赎的宗教情怀第30-31页
    2.3 鲁迅与老舍反封建思想宗旨的一脉相承第31-32页
    2.4 鲁迅与老舍国民性思想批判的不同视角第32-34页
3 鲁迅与老舍小说国民性主题的不同书写第34-46页
    3.1 “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的形象系列书写第34-37页
        3.1.1 封建宗法制度下的鲁镇农民与“平凡世界”中的北平市民第34-36页
        3.1.2 五四时代的“生命觉醒者”与民族危机中的侠义中国人第36-37页
    3.2 “老中国的儿女们”的人物性格描摹第37-40页
        3.2.1 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与祁老太爷式的“庸人哲学”第38-39页
        3.2.2 “狂人”式的独战多数与祁瑞全式的务实勤奋第39-40页
    3.3 “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的心理特征刻画第40-43页
        3.3.1“看客”的冷漠麻木与小羊圈胡同人的热情朴实第40-42页
        3.3.2 启蒙者的孤独激愤与理想市民的儒雅坚韧第42-43页
    3.4 鲁迅与老舍小说国民性主题的共同指向第43-44页
    3.5 鲁迅与老舍小说国民性批判的不同选择第44-46页
4 鲁迅与老舍小说国民性批判主题的艺术表现第46-58页
    4.1 叙事视角的灵魂审视与自由变化第46-48页
        4.1.1 鲁迅小说第一人称“我”的内在叙事第46-47页
        4.1.2 老舍小说全知全能视角的客观性叙事第47-48页
    4.2 叙事结构的创新性实验与传统化运用第48-50页
        4.2.1 鲁迅小说“一篇有一篇的形式”的新形式创造第48-49页
        4.2.2 老舍小说时常翻新的中国古典传统叙事模式第49-50页
    4.3 叙事语言的简约凝练与俗白质朴第50-53页
        4.3.1 鲁迅小说简约凝练的白描叙事语言第51-52页
        4.3.2 老舍小说活泼俗白的京味叙事语言第52-53页
    4.4 叙事风格冷峻热切与温和宽厚第53-55页
        4.4.1 鲁迅小说炽热底蕴下的冷峻叙事风格第53-54页
        4.4.2 老舍小说揶揄幽默中的宽厚叙事风格第54-55页
    4.5 鲁迅与老舍小说国民性主题的艺术表现的共同指向第55-56页
    4.6 鲁迅与老舍小说国民性主题的艺术表现的特异之处第56-58页
5 鲁迅与老舍小说国民性主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第58-64页
    5.1 国民性主题研究的意义第58-60页
        5.1.1 国民性主题选择的经典性价值第58-59页
        5.1.2 国民性主题研究的不朽性意义第59-60页
    5.2 “精神界之战士”的思想深度和文学自觉第60-64页
        5.2.1 精英文学与大众文学殊途同归的现实批判和自我反思第60-61页
        5.2.2 新文学现代性启蒙历程中相辅相成的张力和动力第61-64页
结束语第64-65页
参考文献第65-67页
致谢第67-68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白蛇”故事的现代传播--影视中的《白蛇传》
下一篇:身体话语与女作家的小说创作研究(1928—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