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8-10页 |
1 “白蛇”故事概述 | 第10-16页 |
1.1 源起与发展 | 第10-14页 |
1.2 影视与传播 | 第14-16页 |
2 《新白娘子传奇》之致敬“白蛇” | 第16-30页 |
2.1 经典《白蛇传》的忠实诠释 | 第16-26页 |
2.1.1 情节构置别具匠心 | 第16-19页 |
2.1.2 角色塑造力趋完美 | 第19-26页 |
2.1.2.1 白素贞 | 第19-24页 |
2.1.2.2 胡媚娘 | 第24-26页 |
2.2 视听语言的魅力 | 第26-28页 |
2.3 对传统文化的吸收 | 第28页 |
2.4 对《新白娘子传奇》的评价——忠于原著的利与弊 | 第28-30页 |
3 《青蛇》之颠覆“青蛇” | 第30-50页 |
3.1 一场拷问人性的视听盛宴 | 第31-33页 |
3.1.1 导演徐克与《青蛇》 | 第31-32页 |
3.1.2 独出心裁的美术造型 | 第32页 |
3.1.3 浑然天成的配乐 | 第32-33页 |
3.2 以青蛇为中心的人物关系网 | 第33-35页 |
3.3 视点转换后的人物形象 | 第35-48页 |
3.3.1 白蛇之白,青蛇之青 | 第35-38页 |
3.3.2 许仙人性的弱点 | 第38-43页 |
3.3.3 法海权威性的消解 | 第43-48页 |
3.4 对《青蛇》的评价——传统框架难以突破 | 第48-50页 |
4 《白蛇传说》之消解“传说” | 第50-66页 |
4.1 片名与主题 | 第50-51页 |
4.2 脱离原著后的荒诞肤浅 | 第51-64页 |
4.2.1 人物 | 第51-61页 |
4.2.1.1 成也白蛇,败也白蛇 | 第51-53页 |
4.2.1.2 青蛇及精灵鼠小弟 | 第53-54页 |
4.2.1.3 硬汉许仙 | 第54-56页 |
4.2.1.4“真善美”之法海大师 | 第56-59页 |
4.2.1.5“蝙蝠妖”能忍和尚 | 第59-61页 |
4.2.2 情节 | 第61-64页 |
4.3 对《白蛇传说》的评价——技术主义思维下的薄弱文化支撑 | 第64-66页 |
5 《新白娘子传奇》《青蛇》《白蛇传说》的共性与侧重 | 第66-75页 |
5.1 “人蛇恋”母题与水漫金山 | 第66-69页 |
5.2 情、欲、法 | 第69-71页 |
5.3 儒、释、道“三教”的融汇 | 第71-75页 |
结束语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