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 第4-5页 |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第1章 综述 | 第14-25页 |
| 1.1 骨髓炎的发病因素及分类 | 第14页 |
| 1.2 骨髓炎病理生理过程 | 第14-16页 |
| 1.3 骨髓炎的治疗现状 | 第16-17页 |
| 1.4 局部药物缓释系统 | 第17-18页 |
| 1.5 静电纺丝体系 | 第18-23页 |
| 1.5.1 静电纺丝历史 | 第18-19页 |
| 1.5.2 静电纺丝的原理及处理过程 | 第19-20页 |
| 1.5.3 静电纺纤维的特性及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1.5.4 静电纺丝技术的分类及在药物控释系统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 1.6 论文课题的提出 | 第23页 |
| 1.7 本论文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23-25页 |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25-35页 |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5-26页 |
| 2.1.1 材料 | 第25-26页 |
| 2.1.2 实验设备 | 第26页 |
| 2.2 PLA,HA-g-PLA, Vancomycin电纺纤维的制备 | 第26-27页 |
| 2.3 HA-g-PLA,PLA, Vancomycin电纺纤维的表征 | 第27-28页 |
| 2.3.1 观察电纺纤维的形态 | 第27页 |
| 2.3.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量 | 第27-28页 |
| 2.4 抑菌试验 | 第28页 |
| 2.5 静电纺丝膜的细胞相容性 | 第28-30页 |
| 2.5.1 体内降解实验 | 第28-29页 |
| 2.5.2 细胞增殖实验 | 第29-30页 |
| 2.6 体外释放 | 第30-31页 |
| 2.7 感染性骨缺损动物实验模型 | 第31-34页 |
| 2.7.1 初次手术造骨髓炎骨缺损模型 | 第31-33页 |
| 2.7.2 再次手术植入材料 | 第33-34页 |
| 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 第3章 实验结果 | 第35-40页 |
| 3.1 静电纺丝材料的表征结果 | 第35页 |
| 3.1.1 扫描电镜(SEM)观察结果 | 第35页 |
| 3.1.2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析 | 第35页 |
| 3.2 体外释放 | 第35-36页 |
| 3.3 抑菌试验 | 第36页 |
| 3.4 体内降解实验结果 | 第36-37页 |
| 3.5 细胞增殖实验结果 | 第37页 |
| 3.6 各组材料在2个月及4个月修复情况 | 第37-40页 |
| 3.6.1 影像学结果 | 第37-38页 |
| 3.6.2 病理学结果 | 第38-40页 |
| 第4章 讨论 | 第40-45页 |
| 4.1 大鼠骨缺损模型缺损长度的选择 | 第40-41页 |
| 4.2 实验材料对治疗感染性骨缺损的可行性 | 第41-45页 |
| 第5章 结论 | 第45-46页 |
| 实验结果图表与图片 | 第46-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8页 |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