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困境及其引导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1.1.1 经济背景 | 第14页 |
1.1.2 政策背景 | 第14页 |
1.1.3 现实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5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5页 |
1.3 研究的现状 | 第15-18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8页 |
1.5 研究的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乡风文明建设的概念和理论 | 第20-23页 |
2.1 乡风文明概念 | 第20-21页 |
2.1.1 乡风 | 第20页 |
2.1.2 文明 | 第20页 |
2.1.3 乡风文明 | 第20-21页 |
2.2 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马克思的文明观 | 第21-22页 |
2.2.2 中国共产党关于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 | 第22-23页 |
第三章 浙东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困境 | 第23-35页 |
3.1 农村赌博现象猖獗 | 第24-25页 |
3.2 农村人情消费泛滥 | 第25-26页 |
3.3 农村文化活动贫乏 | 第26-28页 |
3.3.1 娱乐活动方式单一 | 第27页 |
3.3.2 组织欠缺规模化 | 第27-28页 |
3.3.3 地方曲艺文化逐渐衰落 | 第28页 |
3.3.4 缺乏文化活动带头的能人 | 第28页 |
3.4 农村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匮乏 | 第28-30页 |
3.4.1 基础文化设施简陋 | 第29页 |
3.4.2 文化机构服务不完善 | 第29页 |
3.4.3 文化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 第29-30页 |
3.4.4 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 第30页 |
3.4.5 公共文化队伍人才短缺且专业素养差 | 第30页 |
3.5 农村民俗文化沦落 | 第30-32页 |
3.5.1 现代生活淡化民俗文化 | 第31页 |
3.5.2 保护民俗文化意识淡薄 | 第31-32页 |
3.5.3 民俗文化传承断裂 | 第32页 |
3.5.4 开发模式庸俗化 | 第32页 |
3.6 农村道德失范 | 第32-35页 |
3.6.1 传统美德弱化 | 第33页 |
3.6.2 人生价值取向功利化 | 第33-34页 |
3.6.3 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原则之上 | 第34页 |
3.6.4 拜金主义败坏农村社会风气 | 第34-35页 |
第四章 浙东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困境的原因分析 | 第35-43页 |
4.1 农村赌博猖獗的原因分析 | 第35-36页 |
4.1.1 经济方面的原因 | 第35页 |
4.1.2 政治方面的原因 | 第35页 |
4.1.3 文化方面的原因 | 第35-36页 |
4.1.4 心理方面的原因 | 第36页 |
4.2 农村人情消费泛滥的原因分析 | 第36-38页 |
4.2.1 传统习俗观念 | 第36-37页 |
4.2.2 攀比心理 | 第37页 |
4.2.3 从众心理 | 第37-38页 |
4.3 农村文化活动贫乏的原因分析 | 第38-39页 |
4.3.1 经济收入 | 第38页 |
4.3.2 缺少乡镇的组织安排 | 第38-39页 |
4.3.3 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 第39页 |
4.3.4 组织欠缺规模化 | 第39页 |
4.4 农村公共基础文化设施匮乏 | 第39-40页 |
4.4.1 二元结构布局 | 第39页 |
4.4.2 农村文化人才缺乏 | 第39-40页 |
4.4.3 重经济轻文化 | 第40页 |
4.5 民俗文化沦落的原因分析 | 第40-41页 |
4.5.1 基层组织管理缺位 | 第40页 |
4.5.2 民俗文化失去文化土壤 | 第40-41页 |
4.5.3 物质生活淡化民俗情感 | 第41页 |
4.6 农村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4.6.1 市场的功利主义观念 | 第41页 |
4.6.2 道德教育落后 | 第41-42页 |
4.6.3 组织管理不够完善 | 第42页 |
4.6.4 部分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 第42-43页 |
第五章 浙东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引导策略 | 第43-52页 |
5.1 农村赌博猖獗的引导策略 | 第43-45页 |
5.1.1 发展农村经济 | 第43页 |
5.1.2 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 第43-44页 |
5.1.3 开展全民法制宣传教育 | 第44页 |
5.1.4 运用法律手段打击赌博犯罪 | 第44页 |
5.1.5 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 第44-45页 |
5.2 农村人情消费泛滥的引导策略 | 第45-46页 |
5.2.1 引导良好社会风尚 | 第45页 |
5.2.2 树立文明消费观 | 第45页 |
5.2.3 自治管理 | 第45-46页 |
5.3 农村文化活动贫乏的引导策略 | 第46-47页 |
5.3.1 增加资金投入 | 第46页 |
5.3.2 定期举办农村文化活动节日比赛 | 第46页 |
5.3.3 建立农村文化队伍 | 第46-47页 |
5.3.4 建设农村公益性文化设施 | 第47页 |
5.4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匮乏的引导策略 | 第47-48页 |
5.4.1 拓宽政府财政投入融资渠道 | 第47页 |
5.4.2 提高设施利用率 | 第47-48页 |
5.4.3 激发农民参与积极性 | 第48页 |
5.4.4 整合农村文化资源 | 第48页 |
5.5 农村民俗文化沦落的引导策略 | 第48-50页 |
5.5.1 保护、开发民俗文化 | 第48-49页 |
5.5.2 提供财力支持 | 第49页 |
5.5.3 构建科学保护机制 | 第49页 |
5.5.4 科学规划 | 第49页 |
5.5.5 保护传承 | 第49-50页 |
5.6 农民思想道德失范的引导策略 | 第50-52页 |
5.6.1 分层施教 | 第50页 |
5.6.2 丰富农村文化活动 | 第50页 |
5.6.3 引导农民树立新型道德观 | 第50-52页 |
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