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2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1 国家层面背景 | 第14页 |
1.1.2 舟山层面背景 | 第14-15页 |
1.2 选题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5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5-16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1.4.3 本文创新点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概述 | 第22-29页 |
2.1 居家养老服务的概念界定 | 第22-24页 |
2.1.1 居家养老的产生与发展 | 第22页 |
2.1.2 居家养老的涵义 | 第22-23页 |
2.1.3 居家养老的基本内容 | 第23页 |
2.1.4 居家养老的服务形式 | 第23页 |
2.1.5 居家养老的基本特点 | 第23-24页 |
2.2 信息化养老服务概念界定 | 第24-26页 |
2.2.1 信息化的定义及分类 | 第24-25页 |
2.2.2 信息化养老的服务内涵 | 第25页 |
2.2.3 信息化养老服务的主要功能 | 第25-26页 |
2.3 信息化居家养老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2.3.1 马斯洛需求理论 | 第26-27页 |
2.3.2 系统论 | 第27页 |
2.3.3 生命周期理论 | 第27-28页 |
2.3.4 福利多元理论 | 第28-29页 |
第三章 农村家庭养老的现状及发展 | 第29-37页 |
3.1 舟山农村现行主要养老方式的评价 | 第29-31页 |
3.1.1 家庭养老仍占主流但其养老功能日趋弱化 | 第29-30页 |
3.1.2 机构养老具有公益性但其入住率相对较低 | 第30-31页 |
3.1.3 邻里社区居家养老符合养老意愿但其服务力量薄弱 | 第31页 |
3.2 舟山农村养老方式的发展趋向 | 第31-34页 |
3.2.1 生产社会化视角下农村养老方式从一元到多元的变迁 | 第31-32页 |
3.2.2 信息化居家养老的市场需求 | 第32-33页 |
3.2.3 农村信息化居家养老成为老年人的首选 | 第33-34页 |
3.3 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国际视野及启示 | 第34-35页 |
3.4 农村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及其优势 | 第35-37页 |
3.4.1 农村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的优越性分析 | 第35-36页 |
3.4.2 农村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政策性目标 | 第36-37页 |
第四章 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 第37-43页 |
4.1 日常生活服务功能分析与设计 | 第37-38页 |
4.1.1 服务人员信息管理 | 第37页 |
4.1.2 居家老人信息管理 | 第37页 |
4.1.3 家政服务人员任务安排信息查询 | 第37页 |
4.1.4 家政服务任务安排管理 | 第37-38页 |
4.1.5 家政服务人员绩效管理 | 第38页 |
4.2 信息化养老医疗系统功能分析与设计 | 第38-40页 |
4.2.1 电子健康档案系统 | 第39-40页 |
4.2.2 远程医疗 | 第40页 |
4.2.3 远程健康管理 | 第40页 |
4.3 精神生活服务的分析与设计 | 第40-43页 |
4.3.1 提供多种多样的精神生活服务项目 | 第40-41页 |
4.3.2 设计个性化老年产品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构建信息化居家养老体系的路径 | 第43-46页 |
5.1 政府科学掌舵 | 第43-44页 |
5.1.1 完善投入机制和拓展资金渠道 | 第43页 |
5.1.2 完善养老体制运行机制 | 第43页 |
5.1.3 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 第43-44页 |
5.1.4 转变观念,提高参与积极性 | 第44页 |
5.1.5 加强大数据管理 | 第44页 |
5.2 企业强化创新 | 第44-45页 |
5.3 社会力量共同合作 | 第45-4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启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