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10页 |
一、政治视野与铁凝小说创作 | 第10-18页 |
(一) 集体书写中的真挚与做作 | 第10-12页 |
(二) 日常生活中的权力机制 | 第12-15页 |
(三) 历史大背景,“笨花”小人物 | 第15-18页 |
二、女性视野与铁凝小说创作 | 第18-28页 |
(一) 女性的自我认知 | 第18-21页 |
1、身体的觉醒:“我就是我” | 第18-19页 |
2、灵魂的自省:“我应该是谁” | 第19-21页 |
(二) 女性与男性 | 第21-24页 |
1、两性关系的不完美 | 第21-22页 |
2、父女关系:在敬重与爱恋之间 | 第22-24页 |
(三) 女性与女性 | 第24-28页 |
1、母女之间:传统母性的解构与再审 | 第24-25页 |
2、女性之间的“玫瑰”战争 | 第25-28页 |
(1) 婆媳之间 | 第26页 |
(2) 姐妹之间 | 第26-28页 |
三、双重透视下铁凝小说创作的突围 | 第28-37页 |
(一) 铁凝小说创作政治视阈的突围:集体思维里的自由 | 第28-32页 |
1、“知青文学”的回归 | 第28-29页 |
2、集体距离外的温情 | 第29-31页 |
3、人性觉醒下的历史反思 | 第31-32页 |
(二) 铁凝小说创作女性视阈的突围 | 第32-37页 |
1、历史洪流中的女性 | 第32-34页 |
2、超性别视角叙事 | 第34-37页 |
(1) 颠覆与消解的男性形象 | 第34-35页 |
(2) 积极抗争的女性形象 | 第35-37页 |
四、双重透视下铁凝小说创作的价值和意义 | 第37-42页 |
(一) 集体与个人的相互阐释 | 第37-38页 |
(二) 中和之美 | 第38-40页 |
(三) 日常叙事里的温情 | 第40-42页 |
结语 | 第42-43页 |
注释 | 第43-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