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2-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论 | 第8-11页 |
| (一) 研究缘起及意义 | 第8页 |
| (二) 前人研究综述 | 第8-9页 |
| (三) 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四)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10-11页 |
| 一、桂林抗战文化城概况和研究对象选取依据 | 第11-16页 |
| (一) 桂林抗战文化城概况 | 第11-12页 |
| 1. 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形成 | 第11页 |
| 2. 桂林抗战文化城的文艺中国化运动参与人 | 第11-12页 |
| 3. 桂林抗战文化城文艺中国化运动的成果 | 第12页 |
| (二) 研究对象选取依据 | 第12-16页 |
| 1. 为什么选择报纸 | 第12页 |
| 2. 为什么选择桂林版报纸 | 第12-13页 |
| 3. 为什么选择这5家报纸 | 第13-14页 |
| 4. 为什么选择“化”字格话语现象 | 第14页 |
| 5. 话语分析基本方式 | 第14-16页 |
| 二、文化对象的话语分析:“化什么” | 第16-22页 |
| (一) 外来的新文艺 | 第16-18页 |
| 1. 左翼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 | 第16-17页 |
| 2. 无党派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 | 第17-18页 |
| 3. 体现国民党意识形态的文化取向 | 第18页 |
| (二) 外来文艺中现代化的成分 | 第18-21页 |
| 1. 左翼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 | 第18-20页 |
| 2. 无党派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 | 第20-21页 |
| (三)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三、文化机制的话语分析:“怎么化” | 第22-30页 |
| (一) 依托中华民族抗战实践 | 第22-27页 |
| 1. 左翼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 | 第22-24页 |
| 2. 无党派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 | 第24-25页 |
| 3. 文协桂林分会的文化取向与其他 | 第25-27页 |
| (二) 新文艺必须融入中华民族文化母体 | 第27-29页 |
| 1. 左翼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 | 第27-28页 |
| 2. 无党派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 | 第28-29页 |
| (三)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四、文化主体的话语分析:“谁来化” | 第30-35页 |
| (一) 投入抗战实践的最广泛的民众 | 第30-31页 |
| (二) 占投入抗战人口大多数的无文化的工农兵阶层 | 第31-34页 |
| 1. 左翼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 | 第31-32页 |
| 2. 无党派知识分子的文化取向 | 第32-33页 |
| 3. 受国民党意识形态影响的知识分子 | 第33-34页 |
| (三)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五、桂林版报纸文艺中国化话语分析结论 | 第35-42页 |
| (一) 桂林抗战文化城文艺中国化运动确定了新文化的前进方向 | 第35-36页 |
| 1. 新文化是科学的文化 | 第35页 |
| 2. 新文化是民族的文化 | 第35-36页 |
| 3. 新文化是大众的文化 | 第36页 |
| (二) 中国共产党掌握了文艺中国化运动的领导权 | 第36-39页 |
| 1. 中国共产党创造了掌握文化领导权的有效方式 | 第36-38页 |
| 2. 中国共产党通过话语建设形成共识,主导了文化发展方向 | 第38-39页 |
| (三) 延安和桂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支点 | 第39-42页 |
| 1. 延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推动了桂林文艺中国化运动的开展 | 第39页 |
| 2. 桂林抗战文化是延安抗战文化向国统区的拓展和延伸 | 第39-40页 |
| 3. 桂林抗战文化和延安抗战文化南北呼应 | 第40-42页 |
| 结语 | 第42-43页 |
| 注释 | 第43-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论文目录 | 第47-48页 |
| 致谢 | 第48-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