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融资担保行业的发展困境及解决途径
摘要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1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7页 |
1.2 相关题目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动态 | 第7-9页 |
1.2.1 融资理论基础 | 第8页 |
1.2.2 最新研究动态 | 第8-9页 |
1.3 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 | 第9-11页 |
2 我国融资环境与融资担保行业总述 | 第11-18页 |
2.1 我国当前企业融资市场特点 | 第11-12页 |
2.1.1 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 | 第11-12页 |
2.1.2 中小企业寻求融资渠道困境不断 | 第12页 |
2.2 新型融资方式的探索 | 第12-14页 |
2.2.1 政策性银行的政策性支持渠道 | 第13页 |
2.2.2 民间借贷市场 | 第13页 |
2.2.3 融资担保行业 | 第13-14页 |
2.3 目前中国融资担保市场发展状况 | 第14-16页 |
2.4 融资担保行业的优势分析 | 第16页 |
2.5 融资担保公司盈利手段 | 第16-18页 |
2.5.1 融资性担保业务开展 | 第16-17页 |
2.5.2 评审及融资咨询类中间业务开展 | 第17页 |
2.5.3 保证金存款利息收入及自有资金投资收入 | 第17-18页 |
3 融资担保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 第18-24页 |
3.1 融资担保行业身陷困境 | 第18-19页 |
3.1.1 行业过分依赖商业银行合作渠道 | 第18页 |
3.1.2 商业银行欲逐步摆脱担保公司合作渠道 | 第18-19页 |
3.2 引发困境的原因 | 第19-23页 |
3.2.1 担保企业担保能力不足易引发支付风险 | 第19-20页 |
3.2.2 担保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薄弱 | 第20页 |
3.2.3 商业银行存在较大的操作及运营风险 | 第20页 |
3.2.4 操作过程中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缺失 | 第20-21页 |
3.2.5 法律法规制度与监管体制不完善 | 第21-22页 |
3.2.6 多重原因导致担保企业违规融资行为 | 第22-23页 |
3.2.7 融资担保的加入压缩商业银行利润空间 | 第23页 |
3.3 困境导致恶性循环的不良后果 | 第23-24页 |
4 典型案例分析 | 第24-31页 |
4.1 福建某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第24-26页 |
4.1.1 公司基本情况 | 第24页 |
4.1.2 公司涉及自融及表外业务明显 | 第24-25页 |
4.1.3 主营业务收入稳定但空间有限 | 第25页 |
4.1.4 小结 | 第25-26页 |
4.2 北京某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第26-28页 |
4.2.1 公司规模分析 | 第26页 |
4.2.2 公司业务依靠政府渠道挖掘 | 第26-27页 |
4.2.3 居间业务收益高于主营业务 | 第27页 |
4.2.4 小结 | 第27-28页 |
4.3 案例结论分析 | 第28-31页 |
4.3.1 业务开展不规范造成极大风险 | 第28-29页 |
4.3.2 财务会计制度不规范造成风险 | 第29-30页 |
4.3.3 不同环境造成行业发展差异 | 第30-31页 |
5 美国融资担保支持中小企业经验借鉴 | 第31-34页 |
5.1 美国SBA与SBIC融资模式概述 | 第31页 |
5.2 美国SBA与SBIC融资担保模式分析 | 第31-32页 |
5.3 美国融资担保模式的借鉴 | 第32-34页 |
6 融资担保行业突破困境的对策分析 | 第34-39页 |
6.1 改变融资担保企业乱象的局面 | 第34-36页 |
6.1.1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建设 | 第34页 |
6.1.2 完善外部法律法规及监管体制 | 第34-35页 |
6.1.3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 第35页 |
6.1.4 增加风险分担机制与资金补偿体系 | 第35-36页 |
6.2 打破传统的融资担保经营理念 | 第36-37页 |
6.2.1 与其他放贷主体展开合作 | 第36页 |
6.2.2 鼓励多板块业务全面发展 | 第36页 |
6.2.3 引入股权投资担保 | 第36-37页 |
6.3 重塑市场主体 | 第37-39页 |
6.3.1 引入兼并收购重组机制 | 第37页 |
6.3.2 增加行业激励约束及良性竞争机制 | 第37-39页 |
7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