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底泥沉积物氮素迁移研究 | 第9-11页 |
1.1.1 底泥-水体氮素迁移规律 | 第9-10页 |
1.1.2 底泥-水体氮素迁移影响因素 | 第10-11页 |
1.1.3 氮类的危害 | 第11页 |
1.2 底泥沉积物中微生物研究 | 第11-14页 |
1.2.1 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 | 第11-12页 |
1.2.2 底泥微生物作用 | 第12-14页 |
1.2.3 底泥疏浚的影响 | 第14页 |
1.3 河道底泥污染修复技术 | 第14-16页 |
1.3.1 物理修复 | 第14-15页 |
1.3.2 化学修复 | 第15页 |
1.3.3 生物修复 | 第15-16页 |
1.4 微生物固定化技术 | 第16-18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8-21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1-25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样品来源 | 第2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21-22页 |
2.1.3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2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 第22-25页 |
2.2.1 泥样采集 | 第22页 |
2.2.2 底泥氮类分析 | 第22-23页 |
2.2.3 沉积物pH值测定 | 第23页 |
2.2.4 微生物菌群分析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底泥性质分析 | 第25-33页 |
3.1 底泥理化性质 | 第25页 |
3.2 底泥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 第25-28页 |
3.3 东社渎港与其他淡水湖泊沉积物细菌多样性比较分析 | 第28-29页 |
3.4 从东社渎港沉积物中培养脱氮细菌可行性分析 | 第29-32页 |
3.4.1 异养硝化微生物相关研究 | 第30-31页 |
3.4.2 好氧反硝化微生物相关研究 | 第31-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优势脱氮菌群的筛选及其培养条件的研究 | 第33-45页 |
4.1 脱氮菌群筛选方法 | 第33页 |
4.1.1 菌种来源 | 第33页 |
4.1.2 优势脱氮菌群筛选 | 第33页 |
4.1.3 菌种计数 | 第33页 |
4.2 混合脱氮菌群优化培养方案 | 第33-39页 |
4.2.1 污泥接种量的选择 | 第33-35页 |
4.2.2 碳源的选择 | 第35-36页 |
4.2.3 碳源浓度选择 | 第36页 |
4.2.4 微量元素浓度的选择 | 第36-37页 |
4.2.5 pH值的选择 | 第37-38页 |
4.2.6 温度的选择 | 第38-39页 |
4.3 优化培养基评价 | 第39-40页 |
4.3.1 优化培养混合细菌脱氮效果 | 第39页 |
4.3.2 优化培养混合细菌生长效果 | 第39-40页 |
4.4 脱氮菌群扩大培养 | 第40-41页 |
4.5 脱氮混合菌群菌种鉴定 | 第41-4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2-45页 |
第五章 活性小球固定化方法的改进 | 第45-53页 |
5.1 微生物活性小球制备 | 第45-46页 |
5.1.1 凝胶剂制备 | 第45页 |
5.1.2 交联剂制备 | 第45页 |
5.1.3 营养液配制 | 第45页 |
5.1.4 固定化方法 | 第45-46页 |
5.2 固定化颗粒包埋性能评价 | 第46-47页 |
5.2.1 固定化颗粒质量评价 | 第46页 |
5.2.2 强度的测定 | 第46-47页 |
5.2.3 PVA颗粒生物活性评价 | 第47页 |
5.3 固定化方法的改进 | 第47-51页 |
5.3.1 凝胶剂配比对固定化颗粒质量的影响 | 第47-50页 |
5.3.2 固定化过程对颗粒质量的影响 | 第50页 |
5.3.3 不同交联剂对PVA颗粒生物活性影响 | 第50-5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活性微球修复底泥模拟实验 | 第53-59页 |
6.1 活性微球修复效果分析 | 第53-56页 |
6.1.1 上覆水体氨氮 | 第54页 |
6.1.2 上覆水体总氮 | 第54-55页 |
6.1.3 底泥总氮 | 第55-56页 |
6.1.4 底泥氨氮 | 第56页 |
6.2 最佳投加量的确定 | 第56-57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七章 结论和建议 | 第59-61页 |
7.1 结论 | 第59-60页 |
7.2 建议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