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印染废水概述 | 第11-12页 |
1.2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 | 第12-14页 |
1.2.1 物理化学处理技术 | 第12-13页 |
1.2.2 生物处理技术 | 第13-14页 |
1.3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 第14-17页 |
1.3.1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概述 | 第14-15页 |
1.3.2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果 | 第15页 |
1.3.3 自生动态膜生物反应器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二章 试验方案与方法 | 第19-27页 |
2.1 试验方案及步骤 | 第19-20页 |
2.2 试验装置 | 第20-23页 |
2.2.1 内置式小试运行特性比较试验装置 | 第20-21页 |
2.2.2 内置式小试通量提升试验装置 | 第21-22页 |
2.2.4 内置式小试次临界通量运行试验装置 | 第22页 |
2.2.5 外置式小试长期运行试验装置 | 第22-23页 |
2.3 试验用水 | 第23-24页 |
2.4 分析项目及检测方法 | 第24-27页 |
第三章 微管动态膜处理印染废水、生活污水的运行特性比较 | 第27-39页 |
3.1 出水浊度与稳定运行时长比较 | 第27-28页 |
3.2 处理效果比较 | 第28-29页 |
3.3 污泥性质比较 | 第29-31页 |
3.3.1 污泥浓度、沉降比及容积指数比较 | 第29-30页 |
3.3.2 活性污泥粒径 | 第30-31页 |
3.4 滤饼层结构比较 | 第31-38页 |
3.4.1 动态膜污泥粒径分布 | 第31-33页 |
3.4.2 滤饼层比表面积、孔径比较 | 第33-34页 |
3.4.3 扫描电镜分析 | 第34-37页 |
3.4.4 胞外聚合物(EPS)比较 | 第37-3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微管动态膜处理印染废水通量提升研究 | 第39-49页 |
4.1 不同错流流速和通量下的运行特性 | 第39-42页 |
4.2 不同成膜条件下的临界通量 | 第42-45页 |
4.2.1 快速成膜试验 | 第42页 |
4.2.2 不同成膜条件下临界通量 | 第42-45页 |
4.3 不同污泥浓度下临界通量 | 第45-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五章 次临界通量运行试验 | 第49-61页 |
5.1 膜阻力和浊度变化 | 第49-50页 |
5.2 污染物去除效果 | 第50-54页 |
5.2.1 UV_(254)去除效果 | 第50-51页 |
5.2.2 COD去除效果 | 第51-52页 |
5.2.3 NH_3-N去除效果 | 第52-53页 |
5.2.4 TP去除效果 | 第53-54页 |
5.3 膜贡献分析 | 第54-56页 |
5.4 膜污染情况 | 第56-58页 |
5.4.1 膜基材阻力变化及膜污染分布 | 第56-57页 |
5.4.2 EPS含量变化 | 第57-58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8-61页 |
第六章 外置式微管动态膜处理印染废水长期试验研究 | 第61-71页 |
6.1 膜阻力和浊度变化 | 第61-62页 |
6.2 对印染废水的处理效果 | 第62-65页 |
6.2.1 色度去除效果 | 第62页 |
6.2.2 UV_(254)去除效果 | 第62-63页 |
6.2.3 COD去除效果 | 第63-64页 |
6.2.4 NH_3-N去除效果 | 第64页 |
6.2.5 TP去除效果 | 第64-65页 |
6.3 操作方式 | 第65-67页 |
6.3.2 单周期运行时长确定 | 第66页 |
6.3.3 反洗方式比较 | 第66-67页 |
6.4 与实际印染厂污水处理工艺比较 | 第67-68页 |
6.4.1 污染物去除效果比较 | 第67-68页 |
6.4.2 微型动物异同分析 | 第6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68-71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5页 |
7.1 结论 | 第71-72页 |
7.2 展望 | 第72-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