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高等教育史论文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变迁研究

中文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第一章 引论第16-22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6页
    1.2 已有研究成果述评第16-20页
        1.2.1 教育系科的历史研究第16-17页
        1.2.2 教育系科的个案研究第17-18页
        1.2.3 教育系科的变革研究第18-20页
    1.3 研究内容第20-21页
    1.4 研究方法第21-22页
第二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变迁的历程第22-51页
    2.1 教育系科的转向重构(1949——1956)第22-30页
        2.1.1 教育系科转向重构的原因第22-23页
            2.1.1.1 国家政策的转向第22页
            2.1.1.2 发展新教育的需要第22-23页
            2.1.1.3 培养师资的需要第23页
        2.1.2 教育系科转向重构的表现第23-29页
            2.1.2.1 发展规模第23-24页
            2.1.2.2 培养目标第24页
            2.1.2.3 课程设置第24-28页
            2.1.2.4 教材使用第28-29页
        2.1.3 教育系科转向重构的特征第29-30页
            2.1.3.1 集中于师范院校第29页
            2.1.3.2 专业设置单一第29页
            2.1.3.3 照搬苏联教材第29-30页
    2.2 教育系科的独立探索(1956—1966)第30-35页
        2.2.1 教育系科独立探索的原因第30-31页
            2.2.1.1 国内外政治环境影响第30页
            2.2.1.2 教育学学科发展的需要第30页
            2.2.1.3 对凯洛夫教育学的批判第30-31页
        2.2.2 教育系科独立探索的努力第31-34页
            2.2.2.1 专业设置第31-32页
            2.2.2.2 培养目标第32-33页
            2.2.2.3 课程设置第33页
            2.2.2.4 教材使用第33-34页
        2.2.3 教育系科独立探索的特征第34-35页
            2.2.3.1 实践课程比重较大第34-35页
            2.2.3.2 政治性凸显第35页
    2.3 教育系科的严重破坏(1966——1976)第35-38页
        2.3.1 教育系科严重破坏的原因第35-36页
            2.3.1.1 教育领域的大批判第35-36页
            2.3.1.2 教育学学科建设的破坏第36页
        2.3.2 教育系科严重破坏的表现第36-38页
            2.3.2.1 发展规模第36-37页
            2.3.2.2 培养目标第37页
            2.3.2.3 教材缺乏学术性第37-38页
    2.4 教育系科的恢复重建(1976——1985)第38-44页
        2.4.1 教育系科恢复重建的原因第38-39页
            2.4.1.1 文革期间教育系科的破坏第38-39页
            2.4.1.2 国家政策的支持第39页
        2.4.2 教育系科恢复重建的表现第39-44页
            2.4.2.1 专业设置第39-40页
            2.4.2.2 培养目标第40-41页
            2.4.2.3 课程设置第41页
            2.4.2.4 教材使用第41-44页
        2.4.3 教育系科恢复重建的特征第44页
            2.4.3.1 注重理论研究第44页
            2.4.3.2 综合大学和师范学院共同设置第44页
    2.5 教育系科的迅速发展(1985——1999)第44-51页
        2.5.1 教育系科迅速发展的原因第44-45页
            2.5.1.1 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第45页
            2.5.1.2 教育学学科发展的推动第45页
        2.5.2 教育系科迅速发展的表现第45-49页
            2.5.2.1 专业设置第45-46页
            2.5.2.2 课程设置第46-47页
            2.5.2.3 教材使用第47-49页
        2.5.3 教育系科迅速发展的特征第49-51页
            2.5.3.1 多样性增强第49页
            2.5.3.2 综合大学和师范院校各有侧重第49-51页
第三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变迁的总体特征第51-57页
    3.1 教育系科的独立性增强第51-52页
        3.1.1 专业设置的独立性增强第51页
        3.1.2 教材使用的独立性增强第51-52页
    3.2 教育系科的自主性增强第52页
    3.3 教育系科的规范性增强第52-54页
        3.3.1 培养目标的规范性增强第52-53页
        3.3.2 课程设置的规范性增强第53页
        3.3.3 教材使用的规范性增强第53-54页
    3.4 教育系科的多样性增强第54-55页
        3.4.1 专业设置的多样性增强第54页
        3.4.2 培养目标的多样性增强第54页
        3.4.3 设置场所的多样性增强第54-55页
    3.5 教育系科的体系化增强第55-57页
        3.5.1 设置机构渐成体系第55页
        3.5.2 课程设置渐成体系第55-57页
第四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变迁的影响第57-64页
    4.1 对中国大学教育系科设置模式的影响第57-59页
    4.2 对中国大学教育系科专业设置的影响第59-61页
    4.3 对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培养目标的影响第61-64页
第五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变迁的启示第64-73页
    5.1 教育系科应准确定位职能第64-66页
        5.1.1 关注社会需求第64-65页
        5.1.2 定位教育系科的位置第65页
        5.1.3 定位所在院校的情况第65-66页
    5.2 教育系科应合理构建设置模式第66-67页
        5.2.1 构建符合国情的设置模式第66页
        5.2.2 多样建设的原则不变更第66页
        5.2.3 结合传统进行特色发展第66-67页
    5.3 教育系科应规范专业设置第67-68页
        5.3.1 教育系科的专业设置应符合学科规范第67-68页
        5.3.2 教育系科的专业设置应符合时代需求第68页
        5.3.3 教育系科的专业设置应坚持多元发展第68页
    5.4 教育系科应合理制定培养目标第68-70页
        5.4.1 参考国家政策制定培养目标第69页
        5.4.2 依据学科发展制定培养目标第69页
        5.4.3 适应社会需求制定培养目标第69-70页
    5.5 教育系科应厘清名称隶属第70-73页
        5.5.1 教育系科的名称可以凸显特色第71页
        5.5.2 教育系科的名称与功能相联系第71-72页
        5.5.3 教育系科的隶属不能单一化第72-73页
结语第73-74页
参考文献第74-85页
附录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大学教育系科发展大事记第85-9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93-94页
致谢第94-96页
个人情况及联系方式第96-97页
承诺书第97-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铜镉锰三种金属对莜麦的毒性效应研究
下一篇:地方研究型大学科研绩效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