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 第11-13页 |
1.3.1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11-12页 |
1.3.2 研究内容的界定 | 第12-13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16-20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17-20页 |
2 东北地区典型聚落案例的选取与考察 | 第20-46页 |
2.1 东北地区典型传统聚落调查概要 | 第20-21页 |
2.1.1 调研意义 | 第20页 |
2.1.2 调研时间 | 第20页 |
2.1.3 调研聚落选择和路线 | 第20-21页 |
2.2 东北各地民居调查案例简介和民居介绍 | 第21-43页 |
2.2.1 齐齐哈尔市富裕县友谊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三家子村 | 第22-26页 |
2.2.2 黑河市爱辉区新生乡新生村 | 第26-30页 |
2.2.3 通化市通化县东来乡鹿圈子村 | 第30-34页 |
2.2.4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图们市月晴镇白龙村 | 第34-38页 |
2.2.5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赫图阿拉村 | 第38-41页 |
2.2.6 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上夹河镇腰站村 | 第41-43页 |
2.3 本章总结 | 第43-46页 |
3 东北典型聚落的历史人文影响因素研究 | 第46-74页 |
3.1 东北地区的人文特征 | 第46-51页 |
3.1.1 东北地区人文特点 | 第46页 |
3.1.2 东北地区人文发展历史背景 | 第46-51页 |
3.2 现存东北传统聚落情况 | 第51-54页 |
3.2.1 现存传统聚落分布 | 第51-53页 |
3.2.2 现存传统民居类型及分布 | 第53-54页 |
3.3 东北地区人文因素对于传统聚落的影响 | 第54-72页 |
3.3.1 民族文化对聚落的影响 | 第54-66页 |
3.3.2 自然资源分布和产业结构对聚落的影响 | 第66-69页 |
3.3.3 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对聚落的影响 | 第69-72页 |
3.4 本章总结 | 第72-74页 |
4 东北典型聚落的地貌影响因素研究 | 第74-98页 |
4.1 东北地区地貌特征 | 第74-76页 |
4.1.1 东北地区的地貌特点 | 第74页 |
4.1.2 东北地区的地貌分区 | 第74-76页 |
4.2 东北地区不同地貌区典型聚落和典型民居的分布 | 第76-83页 |
4.2.1 不同地貌区传统聚落的分布 | 第77-81页 |
4.2.2 不同地貌区典型民居的分布 | 第81-83页 |
4.3 东北地区地貌对于传统聚落的影响 | 第83-95页 |
4.3.1 东北传统聚落选址与地形地貌的适应性 | 第83-89页 |
4.3.2 东北传统聚落形态与地形地貌的适应性 | 第89-93页 |
4.3.3 东北传统民居与地形地貌的适应性 | 第93-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8页 |
5 东北典型聚落的气候影响因素研究 | 第98-111页 |
5.1 东北地区气候特征 | 第98-100页 |
5.2.1 东北气候分区 | 第98-99页 |
5.2.2 东北的气候区划特点 | 第99-100页 |
5.2 东北地区不同气候区典型聚落和典型民居的分布 | 第100-103页 |
5.2.1 不同气候区典型聚落的分布 | 第100-102页 |
5.2.2 不同气候区典型民居的分布 | 第102-103页 |
5.3 东北地区气候对于传统聚落和传统民居的影响 | 第103-110页 |
5.3.1 东北地区传统聚落总体布局与气候的适应性 | 第103-105页 |
5.3.2 东北地区传统聚落民居与气候的适应性 | 第105-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1-113页 |
6.1 东北地区人文因素对传统聚落的影响 | 第111页 |
6.2 东北地区地貌因素对传统聚落的影响 | 第111-112页 |
6.3 东北地区气候因素对传统聚落的影响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1页 |
图录 | 第121-126页 |
表录 | 第126-128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8-130页 |
致谢 | 第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