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8-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页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0-13页 |
1.2.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0-12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 创新与不足 | 第13-15页 |
1.3.1 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2.1 “中等收入陷阱”的概念提出 | 第15-17页 |
2.2 “中等收入陷阱”的发生机理与针对中国的论断 | 第17-19页 |
2.3 “中等收入陷阱”的规避路径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 第19-20页 |
2.4 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文献综述 | 第20-22页 |
第三章 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挑战:经济增长的路径选择 | 第22-37页 |
3.1 经济增长放缓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 第22-27页 |
3.1.1 经济增长放缓 | 第22-24页 |
3.1.2 劳动力数量下降,“人口红利”优势衰减 | 第24-25页 |
3.1.3 劳动力成本上升 | 第25-27页 |
3.2 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 第27-33页 |
3.2.1 经济增长的四个源泉 | 第27-31页 |
3.2.2 中国经济增长的路径分析 | 第31-33页 |
3.3 利用人力资本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分析 | 第33-37页 |
3.3.1 韩国的成功经验分析 | 第33-34页 |
3.3.2 墨西哥的失败教训分析 | 第34-35页 |
3.3.3 对中国的启示 | 第35-37页 |
第四章 中国人力资本现状及国际比较 | 第37-59页 |
4.1 人力资本的测算方法 | 第37-40页 |
4.1.1 特征法 | 第37-38页 |
4.1.2 成本法 | 第38-39页 |
4.1.3 收入法 | 第39-40页 |
4.2 中国人力资本现状 | 第40-50页 |
4.2.1 整体状况 | 第40-44页 |
4.2.2 区域现状及差异 | 第44-50页 |
4.3 中国人力资本现状的国际比较 | 第50-59页 |
4.3.1 基于J-F收入法的国际比较 | 第50-51页 |
4.3.2 基于特征法的国际比较 | 第51-59页 |
第五章 中国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59-66页 |
5.1 模型设定 | 第59-60页 |
5.2 指标和数据来源 | 第60页 |
5.3 实证分析及结果 | 第60-66页 |
5.3.1 数据检验及分析方法 | 第60-63页 |
5.3.2 实证结果 | 第63-66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第66-7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6-68页 |
6.2 政策建议 | 第68-70页 |
6.2.1 政府增强意识,警惕“中等收入陷阱” | 第68页 |
6.2.2 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兼顾教育的数量和质量 | 第68页 |
6.2.3 重点加强对落后地区的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 第68-69页 |
6.2.4 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高现有劳动者素质 | 第69页 |
6.2.5 鼓励创新,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 第69-70页 |
结论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