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1 引言 | 第15-17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7-32页 |
2.1 组织吸引力 | 第17-21页 |
2.1.1 组织吸引力的定义 | 第17-18页 |
2.1.2 组织吸引力的结构维度及测量 | 第18-20页 |
2.1.3 组织吸引力的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2.2 组织属性 | 第21-25页 |
2.2.1 组织属性的定义 | 第21-22页 |
2.2.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2页 |
2.2.3 工具-符号理论 | 第22-25页 |
2.3 人-组织匹配 | 第25-28页 |
2.3.1 人-组织匹配的概念化定义 | 第25-26页 |
2.3.2 人-组织匹配的操作化定义 | 第26-27页 |
2.3.3 人-组织匹配的分类与测量 | 第27-28页 |
2.4 组织属性和人-组织匹配与组织吸引力的相关研究 | 第28-32页 |
2.4.1 组织属性与组织吸引力的相关研究 | 第28-30页 |
2.4.2 人-组织匹配与组织吸引力的相关研究 | 第30-32页 |
3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32-34页 |
3.1 问题提出 | 第32-33页 |
3.2 研究意义 | 第33-34页 |
3.2.1 理论意义 | 第33页 |
3.2.2 实践意义 | 第33-34页 |
4 研究设计 | 第34-37页 |
4.1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4.2.1 对象 | 第34页 |
4.2.2 工具 | 第34-35页 |
4.2.3 统计方法 | 第35页 |
4.3 研究程序 | 第35页 |
4.4 研究假设及概念模型 | 第35-37页 |
5 量表的修订及测量学分析 | 第37-63页 |
5.1 组织属性量表的编制过程 | 第37-47页 |
5.1.1 被试及施测方法 | 第37页 |
5.1.2 程序 | 第37页 |
5.1.3 统计处理 | 第37页 |
5.1.4 结果分析 | 第37-47页 |
5.2 组织吸引力量表的修订 | 第47-57页 |
5.2.1 组织吸引力量表(在职版)的修订 | 第47-53页 |
5.2.2 组织吸引力量表(大学生版)的修订 | 第53-57页 |
5.3 人-组织匹配量表的修订 | 第57-63页 |
5.3.1 被试及施测方法 | 第57页 |
5.3.2 程序 | 第57-58页 |
5.3.3 统计处理 | 第58页 |
5.3.4 结果分析 | 第58-63页 |
6 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63-88页 |
6.1 在职员工样本中组织属性与组织吸引力的相关研究 | 第63-76页 |
6.1.1 在职员工样本分析 | 第63页 |
6.1.2 各量表描述性统计指标 | 第63-65页 |
6.1.3 各研究变量在人.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第65-74页 |
6.1.4 组织属性与组织吸引力间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 第74-76页 |
6.2 大学生样本中组织属性与组织吸引力的相关研究 | 第76-82页 |
6.2.1 大学生样本分析 | 第76-77页 |
6.2.2 各量表的描述性统计指标 | 第77页 |
6.2.3 各研究变量在人.学变量上的差异比较 | 第77-80页 |
6.2.4 组织属性与组织吸引力之间的相关与回归分析 | 第80-82页 |
6.3 在职员工与大学生求职者结果的比较分析 | 第82-85页 |
6.3.1 描述性统计结果的比较 | 第82-83页 |
6.3.2 人.统计学差异的比较 | 第83-84页 |
6.3.3 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84-85页 |
6.4 人-组织匹配的中介作用检验 | 第85-88页 |
7 讨论 | 第88-91页 |
7.1 各研究变量在人.统计学变量上的特点 | 第88-89页 |
7.2 组织属性与组织吸引力之间的关系 | 第89页 |
7.3 人-组织匹配的中介作用 | 第89-90页 |
7.4 在职员工与大学生求职者的区别 | 第90-91页 |
8 结论 | 第91-92页 |
9 建议 | 第92-93页 |
参考文献 | 第93-102页 |
附录 | 第102-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