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引言 | 第7-17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 1.选题背景 | 第7页 |
| 2.研究意义 | 第7页 |
| (二)地理结课研究现状 | 第7-12页 |
| 1.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11页 |
| 2.地理结课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1-12页 |
|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1.研究目标 | 第12页 |
| 2.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3.数据来源 | 第13页 |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3-17页 |
| 1.研究方法 | 第13-16页 |
| 2.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一、基于观课的高中地理结课行为的特征研究 | 第17-30页 |
| (一)高中地理教师结课行为观察 | 第17-20页 |
| 1.结课行为分类 | 第17-18页 |
| 2.结课行为观察 | 第18-20页 |
| (二)高中地理教师结课行为的特征分析 | 第20-30页 |
| 二、基于观课的高中地理结课行为存在问题分析 | 第30-39页 |
| (一)偏重于教师的讲说,学生的结课参与度不足 | 第30-31页 |
| (二)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比例失调,以教师结课行为为主 | 第31-32页 |
| (三)重视知识点的总结,而忽视地理思想、方法的归纳 | 第32-35页 |
| (四)存在拖堂现象 | 第35-39页 |
| 三、改进高中地理结课行为的建议 | 第39-47页 |
| (一)教师积极转变观念,给学生充足的结课参与时间 | 第39-40页 |
| (二)讲练结合,调整师生结课行为比例 | 第40-42页 |
| (三)坚持地理性原则,运用地理图表等辅助结课行为 | 第42-45页 |
| (四)做好课前预设,合理组织结课,杜绝拖堂现象 | 第45-47页 |
| 四、基本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附录 | 第5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