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特殊分区规划论文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区域视觉景观控制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31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2-14页
        1.1.1 研究的必要性第12-13页
        1.1.2 研究的中心问题第13-14页
    1.2 研究对象第14-15页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第15-16页
    1.4 文献综述第16-28页
        1.4.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17-22页
        1.4.2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第22-26页
        1.4.3 文献综述总结第26-28页
    1.5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6 创新点与技术路线第29-31页
        1.6.1 论文预期的创新点第29页
        1.6.2 技术路线第29-31页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方法解析第31-51页
    2.1 边界的概念第31-33页
    2.2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第33-36页
        2.2.1 概念第33页
        2.2.2 分类第33-36页
        2.2.3 特征第36页
    2.3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区域第36-39页
        2.3.1 边界与分区第36-38页
        2.3.2 基本构成第38-39页
    2.4 视觉景观控制第39-45页
        2.4.1 概念第39页
        2.4.2 特性第39-40页
        2.4.3 视觉尺度第40-42页
        2.4.4 控制要素第42-43页
        2.4.5 控制内容第43-45页
    2.5 相关理论解析第45-46页
        2.5.1 格式塔心理学第45页
        2.5.2 景观美学第45页
        2.5.3 系统论第45-46页
        2.5.4 心理物理学第46页
    2.6 关键技术方法解析第46-50页
        2.6.1 综合集成法第46-49页
        2.6.2 GIS三维分析技术第49页
        2.6.3 空间句法第49页
        2.6.4 SBE-SD综合评价法第49-50页
        2.6.5 数理分析方法第50页
    2.7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三章“城-景”边界区域视觉景观控制演变过程第51-69页
    3.1“城-景”关系发展过程第51-54页
        3.1.1“城-景”独立第51-53页
        3.1.2“城-景”协调发展第53页
        3.1.3“城-景”矛盾对立第53-54页
        3.1.4 未来“城-景”交融第54页
    3.2“城-景”边界区域现存问题与根源第54-56页
        3.2.1 现存问题第54-55页
        3.2.2 问题的根源第55-56页
    3.3 国外城市视觉景观控制政策法规与实践第56-64页
        3.3.1 美国第56-57页
        3.3.2 意大利第57页
        3.3.3 英国第57-59页
        3.3.4 法国第59-60页
        3.3.5 日本第60-64页
    3.4 国内城市视觉景观控制政策法规与实践第64-68页
        3.4.1 香港第64-65页
        3.4.2 武汉第65-67页
        3.4.3 杭州第67-68页
    3.5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四章“城-景”边界区域视觉景观分析第69-88页
    4.1 天际线第69-75页
        4.1.1 构成要素第69-74页
        4.1.2 认知的变量第74页
        4.1.3 曲折度分析第74-75页
        4.1.4 层次分析第75页
    4.2 景观视廊第75-80页
        4.2.1“视觉走廊”与“视线通廊”第76-77页
        4.2.2 景观视廊类型第77-80页
    4.3 路径序列分析第80-84页
        4.3.1 路径第80-81页
        4.3.2 路径与视点第81-82页
        4.3.3 路径空间序列第82-84页
    4.4 空间尺度第84-87页
        4.4.1 内涵第84-85页
        4.4.2 广场尺度第85-86页
        4.4.3 街道尺度第86-87页
    4.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五章“城-景”边界区域视觉景观评价第88-108页
    5.1 视觉景观评价方法第88-91页
        5.1.1 专家评价法第89页
        5.1.2 公众感知评价法第89-90页
        5.1.3 心理物理学评价法第90-91页
        5.1.4 评价方法的确定第91页
    5.2“城-景”边界区域视觉景观质量评价第91-104页
        5.2.1 美景度测量——SBE美景度评价法第92-94页
        5.2.2 视觉景观特征分解与量化——SD语义差异法第94-96页
        5.2.3 建立关系模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第96-97页
        5.2.4 案例验证——以西湖为例第97-104页
    5.3“城-景”边界区域视觉景观影响评价第104-107页
        5.3.1 评价内容第104页
        5.3.2 评价步骤与方法第104-105页
        5.3.3 视觉相容性评价第105-107页
    5.4 本章小结第107-108页
第六章“城-景”边界区域视觉景观形态宏观控制第108-122页
    6.1 天际线控制方法与步骤第108-111页
        6.1.1 建立三维虚拟环境第108-110页
        6.1.2 曲折度控制第110页
        6.1.3 层次控制第110-111页
    6.2 景观视廊控制第111-112页
        6.2.1 取“景”第111页
        6.2.2 确定视廊长度第111页
        6.2.3 通“廊”第111-112页
    6.3 建筑高度控制第112-121页
        6.3.1 既有建筑高度控制方法第112-116页
        6.3.2“城-景”边界区域建筑高度控制第116-118页
        6.3.3 案例验证第118-121页
    6.4 本章小结第121-122页
第七章“城-景”边界区域视觉景观空间布局控制第122-146页
    7.1 观景点布局控制第122-135页
        7.1.1 基于景观资源评价的目标景源筛选第123-124页
        7.1.2 基于可达性的观景点初步筛选第124-125页
        7.1.3 基于可见性分析的观景点选址第125-126页
        7.1.4 基于Q分析法的观景点选址第126-128页
        7.1.5 案例验证第128-135页
    7.2 景观序列组织方法第135-140页
        7.2.1 空间序列组织第135-138页
        7.2.2 时间序列第138-140页
    7.3 建筑群体布局方法第140-144页
        7.3.1 点状布局第140页
        7.3.2 轴线式布局第140-142页
        7.3.3 组合式布局第142-144页
    7.4 本章小结第144-146页
第八章“城-景”边界区域视觉景观形式微观控制第146-167页
    8.1 微观视觉景观形式控制策略第146-147页
        8.1.1 界面消解与交融第146-147页
        8.1.2 阻隔与屏障第147页
    8.2“城-景”边界区域建筑形式控制第147-160页
        8.2.3 建筑观景设计第148-154页
        8.2.4 建筑成景形式生成第154-158页
        8.2.5 建筑融景材料呈现第158-160页
    8.3“城-景”边界区域开放空间形式控制第160-166页
        8.3.1 水体的驳岸处理第160-162页
        8.3.2 地形下沉与升起第162页
        8.3.3 道路空间的植被营造第162-166页
    8.4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第九章 结语第167-169页
参考文献第169-18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181-182页
致谢第182-183页
附录A 研究内容、技术方法、研究目标的对应关系表第183-184页
附录B 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历史演变图示第184-192页
附录C 视觉景观质量评价照片第192-206页
附录D 视觉景观质量评价问卷与评价人员信息第206-212页

论文共2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模块化体系的建筑“设计—建造”研究
下一篇:寒冷地区零能耗太阳能居住建筑多目标优化设计研究--以京津地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