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设计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设计原理、原则和管理工作论文

基于模块化体系的建筑“设计—建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2页
    1.1 研究缘起第12-14页
    1.2 研究对象与中心问题第14-16页
        1.2.1 研究对象第14-15页
        1.2.2 中心问题第15-16页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6-18页
        1.3.1 研究目的第16-17页
        1.3.2 研究意义第17-18页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20页
    1.6 研究框架第20-21页
    附图第21-22页
第二章 研究的界定与解析第22-40页
    2.1 文献综述第22-31页
        2.1.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第22-25页
        2.1.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第25-28页
        2.1.3 文献总结第28-31页
    2.2 概念界定第31-34页
        2.2.1 模块·模块化第31-33页
        2.2.2 “设计-建造”第33-34页
    2.3 相关理论解析第34-37页
        2.3.1 模块化理论第34页
        2.3.2 空间理论第34-35页
        2.3.3 建造理论第35-36页
        2.3.4 系统理论第36-37页
    2.4 相关技术方法解析第37-38页
        2.4.1 矩阵分析第37-38页
        2.4.2 统计分析第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三章 模块化体系第40-67页
    3.1 模数变迁过程第40-46页
        3.1.1 数理意义第41-43页
        3.1.2 模数理论第43-44页
        3.1.3 模数制的局限第44-46页
    3.2 模块化认知第46-55页
        3.2.1 运行特征第46-47页
        3.2.2 存在优势第47-52页
        3.2.3 认知误区第52-53页
        3.2.4 适用范围第53-55页
    3.3 制造业模块化应用第55-58页
        3.3.1 船舶、飞机、汽车第56-57页
        3.3.2 制造业启示第57-58页
    3.4 建筑业模块化应用与演变过程第58-66页
    3.5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四章 “设计-建造”系统第67-83页
    4.1 设计与建造关联性分析第67-73页
        4.1.1 设计范围与建造范畴第68页
        4.1.2 形式与建造第68-70页
        4.1.3 空间与建造第70-71页
        4.1.4 场所与建造第71-73页
    4.2 “设计-建造”发展沿革第73-77页
        4.2.1 原始文明——建造的本源意义第73-74页
        4.2.2 农耕文明——设计与建造紧密结合第74-75页
        4.2.3 工业文明——设计与建造分离第75-76页
        4.2.4 信息时代——设计与建造再次结合第76-77页
    4.3 设计与建造关联性影响因子第77-80页
        4.3.1 技术演化第77-78页
        4.3.2 社会分工第78-79页
        4.3.3 思维模式第79-80页
    4.4 制造与产品第80-82页
        4.4.1 建造与制造第80-81页
        4.4.2 建筑与产品第81-82页
    4.5 本章小结第82-83页
第五章 模块划分第83-99页
    5.1 模块介入第83-86页
        5.1.1 杆件、板片、体块第84页
        5.1.2 两种划分模式第84-85页
        5.1.3 模块划分影响因子第85-86页
    5.2 自上而下:原型应用第86-93页
        5.2.1 模块与原型第86-87页
        5.2.2 欧几里得几何原型第87-90页
        5.2.3 分形几何原型第90-92页
        5.2.4 拓扑几何原型第92-93页
    5.3 自下而上:以空间关联度为分解依据第93-98页
        5.3.1 方法改进第93-94页
        5.3.2 确定核心平台第94-98页
    5.4 本章小结第98-99页
第六章 模块化空间组合方法第99-133页
    6.1 杆件模块与空间调节第100-103页
        6.1.1 杆件与空间第100页
        6.1.2 置换与叠加第100-103页
    6.2 板片模块与空间划分第103-115页
        6.2.1 板片与空间第104-105页
        6.2.2 断裂与错位第105-109页
        6.2.3 阵列与交织第109-114页
        6.2.4 缠绕与折叠第114-115页
    6.3 体块模块与空间占据第115-125页
        6.3.1 体块与空间第115-116页
        6.3.2 挤压与反转第116-121页
        6.3.3 并置与嵌套第121-125页
    6.4 模块化空间操作延伸第125-132页
        6.4.1 可变空间第126-130页
        6.4.2 集约空间第130-132页
    6.5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七章 实体系统的模块集成第133-151页
    7.1 简约建造第134页
    7.2 围护系统的“减法”与“加法”第134-139页
        7.2.1 构件集成第135-137页
        7.2.2 功能拓展第137-139页
    7.3 设备系统的嵌入第139-147页
        7.3.1 独立设备模块第140-143页
        7.3.2 设备集成于模块第143-145页
        7.3.3 分体与集中第145-147页
    7.4 实体系统的集成第147-150页
        7.4.1 部品优势第147-148页
        7.4.2 应用条件第148-150页
    7.5 本章小结第150-151页
第八章 模块连接第151-175页
    8.1 建造逻辑第152-153页
    8.2 结构体系第153-159页
        8.2.1 抽斗式的延续与发展第153-157页
        8.2.2 模块作为结构单元第157-159页
    8.3 模块连接方式第159-168页
        8.3.1 杆件连接第160-164页
        8.3.2 板片连接第164-166页
        8.3.3 体块连接第166-167页
        8.3.4 小结第167-168页
    8.4 模块连接的建构思辨第168-173页
        8.4.1 模块连接的建构问题第168-170页
        8.4.2 模块的间隔第170-171页
        8.4.3 “皮”与“骨”的再思第171-172页
        8.4.4 转角处理第172-173页
    8.5 本章小结第173-175页
第九章 运行流程的模块化组织第175-201页
    9.1 运行流程的组织内涵第176-178页
        9.1.1 流程设计第176-177页
        9.1.2 分布式特征第177页
        9.1.3 系统工程第177-178页
    9.2 数控建造的信息集成第178-183页
        9.2.1 数字化信息模块第178-181页
        9.2.2 人-机一体化第181-183页
    9.3 并行工程第183-187页
    9.4 协同设计第187-190页
        9.4.1 决策优化第187-188页
        9.4.2 技术综合第188-190页
    9.5 聚类分析法第190-199页
        9.5.1 应用意义第190-191页
        9.5.2 分析过程第191-192页
        9.5.3 实例验证第192-199页
    9.6 本章小结第199-201页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第201-204页
    10.1 结论第201-202页
    10.2 展望:由线性到系统第202-204页
参考文献第204-215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215-217页
附录A:论文研究目标、对应方法、相关内容及结论汇总表第217-218页
附录B:建筑模块化应用演化历程第218-221页
附录C:模块化空间组合方法汇总第221-225页
致谢第225-226页

论文共22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色建筑GPR-CN综合性能评价标准与方法—中荷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整合研究
下一篇:城市型风景名胜区边界区域视觉景观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