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湖泊、水库论文

环滇池截污干渠溢流污染负荷最小化运行模式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20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3-17页
        1.1.2 研究区域概况第17-20页
    1.2 国内外对溢流污染控制的研究现状第20-23页
        1.2.1 国内外溢流污染控制研究现状第20-22页
        1.2.2 国内外排水管网模拟仿真研究现状第22-23页
    1.3 国内外湖泊污染控制研究现状第23-25页
        1.3.1 国外湖泊污染控制研究现状第23-24页
        1.3.2 国内湖泊污染控制研究现状第24-25页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25-26页
        1.4.1 滇池雨季溢流污染控制的重要意义第25页
        1.4.2 溢流污染负荷最小化控制方案实施的工程价值和实际意义第25-26页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第26-29页
        1.5.1 研究的总体思路第26页
        1.5.2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1.5.3 研究创新点第27页
        1.5.4 研究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二章 环滇池截污干渠污染源解析第29-55页
    2.1 污染源分析第29-42页
        2.1.1 城镇生活源第29-32页
        2.1.2 农村生活源第32-36页
        2.1.3 农业生产面源第36-40页
        2.1.4 城市面源第40-42页
    2.2 主要污染源贡献率分析第42-46页
    2.3 典型干渠断面污染物输送过程分析第46-49页
    2.4 污染源控制策略分析第49-54页
        2.4.1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策略第49-52页
        2.4.2 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控制策略第52-54页
    2.5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基于污染负荷最小化的环滇池截污系统动力学分析第55-84页
    3.1 系统动力学概述第55-57页
        3.1.1 系统动力学概念第55页
        3.1.2 系统动力学的优点第55-56页
        3.1.3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步骤第56-57页
        3.1.4 系统动力学在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第57页
    3.2 滇池环湖截污系统结构分析第57-60页
        3.2.1 截污干渠系统截流方式分析第57-58页
        3.2.2 滇池截污干渠系统结构分析第58-60页
    3.3 滇池环湖截污干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60-68页
        3.3.1 SD模型的前提条件和结构组成第60-61页
        3.3.2 滇池环湖截污干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第61-68页
    3.4 环滇池截污干渠溢流污染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应用第68-82页
        3.4.1 环滇池截污干渠系统动力学模型第68-71页
        3.4.2 模型检验第71-73页
        3.4.3 滇池环湖截污干渠溢流污染负荷最小化技术方案研究第73-82页
    3.5 本章小结第82-84页
第四章 基于污染负荷最小化的环滇池截污系统优化调度第84-98页
    4.1 污染物最小化排放基本原理与思路第84-85页
        4.1.1 污染物最小化排放的概念第84页
        4.1.2 最小化排放原理第84页
        4.1.3 本研究最小化排放的思路第84-85页
    4.2 优化调度的必要性第85-86页
    4.3 调度的可行性分析第86-87页
    4.4 截污干渠调度能力分析第87-89页
    4.5 优化调度方案的建立第89-97页
        4.5.1 优化调度模式研究第89-90页
        4.5.2 截流水量预测第90-91页
        4.5.3 调度方案的建立第91-95页
        4.5.4 调度效果模拟与分析第95-97页
    4.6 本章小结第97-98页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第98-101页
    5.1 结论第98-100页
    5.2 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07页
致谢第107-10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成果第108页

论文共10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乳头瘤病毒PCR-金磁微粒层析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下一篇:抗氧化剂对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