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20页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1.1.2 研究区域概况 | 第17-20页 |
1.2 国内外对溢流污染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2.1 国内外溢流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1.2.2 国内外排水管网模拟仿真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国内外湖泊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1 国外湖泊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1.3.2 国内湖泊污染控制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5-26页 |
1.4.1 滇池雨季溢流污染控制的重要意义 | 第25页 |
1.4.2 溢流污染负荷最小化控制方案实施的工程价值和实际意义 | 第25-26页 |
1.5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6-29页 |
1.5.1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6页 |
1.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3 研究创新点 | 第27页 |
1.5.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二章 环滇池截污干渠污染源解析 | 第29-55页 |
2.1 污染源分析 | 第29-42页 |
2.1.1 城镇生活源 | 第29-32页 |
2.1.2 农村生活源 | 第32-36页 |
2.1.3 农业生产面源 | 第36-40页 |
2.1.4 城市面源 | 第40-42页 |
2.2 主要污染源贡献率分析 | 第42-46页 |
2.3 典型干渠断面污染物输送过程分析 | 第46-49页 |
2.4 污染源控制策略分析 | 第49-54页 |
2.4.1 城市面源污染控制策略 | 第49-52页 |
2.4.2 农业生产面源污染控制策略 | 第52-5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三章 基于污染负荷最小化的环滇池截污系统动力学分析 | 第55-84页 |
3.1 系统动力学概述 | 第55-57页 |
3.1.1 系统动力学概念 | 第55页 |
3.1.2 系统动力学的优点 | 第55-56页 |
3.1.3 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步骤 | 第56-57页 |
3.1.4 系统动力学在污染控制领域的应用 | 第57页 |
3.2 滇池环湖截污系统结构分析 | 第57-60页 |
3.2.1 截污干渠系统截流方式分析 | 第57-58页 |
3.2.2 滇池截污干渠系统结构分析 | 第58-60页 |
3.3 滇池环湖截污干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60-68页 |
3.3.1 SD模型的前提条件和结构组成 | 第60-61页 |
3.3.2 滇池环湖截污干渠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 第61-68页 |
3.4 环滇池截污干渠溢流污染控制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应用 | 第68-82页 |
3.4.1 环滇池截污干渠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68-71页 |
3.4.2 模型检验 | 第71-73页 |
3.4.3 滇池环湖截污干渠溢流污染负荷最小化技术方案研究 | 第73-8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四章 基于污染负荷最小化的环滇池截污系统优化调度 | 第84-98页 |
4.1 污染物最小化排放基本原理与思路 | 第84-85页 |
4.1.1 污染物最小化排放的概念 | 第84页 |
4.1.2 最小化排放原理 | 第84页 |
4.1.3 本研究最小化排放的思路 | 第84-85页 |
4.2 优化调度的必要性 | 第85-86页 |
4.3 调度的可行性分析 | 第86-87页 |
4.4 截污干渠调度能力分析 | 第87-89页 |
4.5 优化调度方案的建立 | 第89-97页 |
4.5.1 优化调度模式研究 | 第89-90页 |
4.5.2 截流水量预测 | 第90-91页 |
4.5.3 调度方案的建立 | 第91-95页 |
4.5.4 调度效果模拟与分析 | 第95-97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97-98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5.1 结论 | 第98-100页 |
5.2 展望 | 第100-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致谢 | 第107-10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成果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