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写对比表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铜绿假单胞菌抗药性机制研究概况 | 第12-15页 |
1.1.1 外膜低通透性 | 第12-13页 |
1.1.2 主动外排系统 | 第13页 |
1.1.3 基因突变 | 第13-14页 |
1.1.4 生物被膜的生成 | 第14-15页 |
1.2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因子研究 | 第15-18页 |
1.2.1 粘附因子 | 第15-16页 |
1.2.2 细胞外毒性产物 | 第16-18页 |
1.3 细胞内抗氧化水平 | 第18-20页 |
1.3.1 抗氧化剂 | 第18-19页 |
1.3.2 抗氧化剂与细菌致病性关系 | 第19-20页 |
1.4 在低氧条件下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 | 第20-21页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2-37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2-26页 |
2.1.1 实验菌株 | 第22页 |
2.1.2 培养基及溶液的配制 | 第22-24页 |
2.1.3 抗生素 | 第24-25页 |
2.1.4 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1.5 实验相关仪器 | 第26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6-37页 |
2.2.1 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最低抑制浓度(MIC)检测 | 第26-27页 |
2.2.2 抗氧化剂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生长活性的影响 | 第27页 |
2.2.3 不同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最低抑制浓度(MIC) | 第27页 |
2.2.4 生物被膜的检测—结晶紫法 | 第27-28页 |
2.2.5 生物被膜的检测—盖玻片法 | 第28页 |
2.2.6 质粒DNA提取 | 第28-29页 |
2.2.7 铜绿假单胞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9页 |
2.2.8 质粒转化实验 | 第29页 |
2.2.9 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 第29-30页 |
2.2.10 铜绿假单胞菌运动性实验 | 第30页 |
2.2.11 体外构建A549细胞感染模型 | 第30-31页 |
2.2.12 A549细胞相关感染实验研究 | 第31-35页 |
2.2.13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果蝇实验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第37-53页 |
3.1 抗氧化剂对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影响 | 第37-40页 |
3.1.1 有氧和低氧条件下抗氧化剂对P.aeruginosa MIC的影响 | 第37-38页 |
3.1.3 抗氧化剂对不同抗生素MIC的影响 | 第38-39页 |
3.1.4 阿奇霉素对PAO1的杀菌能力分析 | 第39-40页 |
3.2 抗氧化剂对P.aeruginosa毒性因子影响 | 第40-45页 |
3.2.1 抗氧化剂对P.aeruginosa生物被膜生成量的影响 | 第40-44页 |
3.2.2 GSH对P.aeruginosa膜相关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44-45页 |
3.3 GSH在P.aeruginosa感染A549细胞过程中的作用 | 第45-53页 |
3.3.1 GSH在P.aeruginosa感染A549细胞过程中的作用 | 第45-51页 |
3.3.2 在果蝇感染实验中,GSH对P.aeruginosa毒性和入侵能力的影响 | 第51-53页 |
小结和讨论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