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区域环境规划与管理论文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研究--以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9-10页
        1.1.1 研究背景第9页
        1.1.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2 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10页
    1.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10-12页
    1.4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2-15页
        1.4.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第12-13页
        1.4.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第13-15页
    1.5 创新之处第15-16页
第二章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概述第16-24页
    2.1 基本概念界定第16-18页
        2.1.1 “公众”及“公众参与”的涵义第16-17页
        2.1.2 环境保护的涵义第17页
        2.1.3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涵义第17-18页
    2.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第18-19页
        2.2.1 外部性理论第18页
        2.2.2 治理理论第18-19页
        2.2.3 环境公共信托理论第19页
    2.3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功能意义第19-21页
        2.3.1 公众参与是弥补政府主导型环境保护缺陷的需要第19-20页
        2.3.2 公众参与是弥补环境保护中“市场失灵”的需要第20-21页
    2.4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范围第21-24页
        2.4.1 环境立法第21页
        2.4.2 环境决策第21页
        2.4.3 环境执法第21-22页
        2.4.4 环境宣传教育及社会实践第22-24页
第三章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概况第24-28页
    3.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及发展第24-25页
        3.1.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概念第24页
        3.1.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各国的发展第24-25页
    3.2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25-26页
        3.2.1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概念第25页
        3.2.2 发达国家和地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第25-26页
        3.2.3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第26页
    3.3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在环境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第26-28页
        3.3.1 环境公共管理的概念和内容第26-27页
        3.3.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在环境公共管理中的地位第27页
        3.3.3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在环境公共管理中的作用第27-28页
第四章 中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对比分析第28-36页
    4.1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对比第28-31页
    4.2 中美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对比结果分析第31-34页
        4.2.1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主体比较分析第31页
        4.2.2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比较分析第31-32页
        4.2.3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方式比较分析第32-33页
        4.2.4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比较分析第33-34页
    4.3 美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我国的启示第34-36页
第五章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实证分析第36-44页
    5.1 厦门PX事件回顾第36-39页
        5.1.1 事件发生背景第36页
        5.1.2 事件发生脉络第36-39页
    5.2 对PX项目中公众参与的分析第39-40页
        5.2.1 缺乏有效沟通导致PX被“妖魔化”第39页
        5.2.2 公众参与渠道狭窄导致上街“散步”成为利益表达主要方式第39-40页
        5.2.3 政府的反应和应对滞后于民众的需求第40页
    5.3 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存在问题内因分析第40-44页
        5.3.1 制度的顶层设计存在缺陷第41-42页
        5.3.2 公众的环保意识与行动力存在矛盾第42页
        5.3.3 民间环保组织基础薄弱第42-44页
第六章 提高我国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有效性的建议第44-62页
    6.1 对传统型环境治理模式与新型环境治理模式的简要分析第44-45页
    6.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多元化模式的提出第45-48页
        6.2.1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主体的多元化第45-46页
        6.2.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方式的多元化第46-47页
        6.2.3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范围的多元化第47-48页
        6.2.4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过程的多元化第48页
    6.3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多元化模式的理论和现实基础第48-51页
        6.3.1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多元化模式的理论基础第48-49页
        6.3.2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多元化模式的现实基础第49-51页
    6.4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多元化模式的构建路径第51-62页
        6.4.1 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提供完善的制度支持第52-55页
        6.4.2 加强环境宣传教育力度,让公众对环保参与做到“知行合一”第55-59页
        6.4.3 充分发挥环保NGO组织力量第59-62页
结论第62-64页
参考文献第64-69页
致谢第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农用喷雾车驾驶室设计与分析
下一篇:设施农业机械的自动导航控制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