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简要述评 | 第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 研究特色与可能的创新 | 第18-19页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公共危机 | 第19页 |
2.1.2 网络舆情危机 | 第19-20页 |
2.1.3 政府危机管理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2.1 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 第21页 |
2.2.2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 第21-22页 |
2.2.3 公共关系学与法学理论 | 第22页 |
2.2.4 社会冲突论 | 第22页 |
2.2.5 网络舆情理论 | 第22-23页 |
2.2.6 公共治理理论——善治 | 第23-25页 |
3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及成因 | 第25-29页 |
3.1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的现状 | 第25页 |
3.1.1 危机频发 | 第25页 |
3.1.2 传播面特别广 | 第25页 |
3.1.3 破坏力特别大 | 第25页 |
3.2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形成的原因 | 第25-29页 |
3.2.1 政府层面 | 第25-26页 |
3.2.2 网络媒体层面 | 第26-27页 |
3.2.3 社会公众层面 | 第27-29页 |
4 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案例分析 | 第29-34页 |
4.1 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两个案例介绍 | 第29-31页 |
4.1.1“8.12 天津滨海新区爆炸事故” | 第29-30页 |
4.1.2 山东问题疫苗事件 | 第30-31页 |
4.2 案例中政府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管理行为 | 第31-32页 |
4.2.1 事前,政府缺乏完善长效的危机预警机制 | 第31页 |
4.2.2 事中,政府回应相对滞后 | 第31-32页 |
4.2.3 事后,对事故处理后续情况的跟进还需进一步完善 | 第32页 |
4.3 案例中政府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4.3.1 政府自身内部语境相对缺失 | 第32页 |
4.3.2 政府与网络媒体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博弈 | 第32-33页 |
4.3.3 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不足 | 第33-34页 |
5 我国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对策建议 | 第34-44页 |
5.1 政府建立新的管理模式 | 第34-38页 |
5.1.1 新模式总系统分析 | 第35页 |
5.1.2 政府回应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制定方案 | 第35-37页 |
5.1.3 政府主动吸纳民智系统——通过网络平台汲取智慧 | 第37-38页 |
5.2 政府、网络媒体、社会公众转变角色定位 | 第38-41页 |
5.2.1 政府由管理者转变为管理者、协调者、积极沟通者 | 第38-40页 |
5.2.2 网络媒体由传播者转变为传播者和监督者兼具 | 第40-41页 |
5.2.3 社会公众由参与者转变为判断者、自律者、监督者 | 第41页 |
5.3 新管理模式及角色转变后产生的价值 | 第41-44页 |
5.3.1 实现沟通方式的无间隙性 | 第41页 |
5.3.2 实现政府危机管理的有效性 | 第41-42页 |
5.3.3 实现信息获取的对称性 | 第42页 |
5.3.4 体现政府执政的人本性 | 第42-43页 |
5.3.5 实现最终结果的互益性 | 第43-44页 |
6 结论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致谢 | 第48-49页 |
作者简介 | 第49-50页 |
导师简介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