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线路工程论文--线路构造论文--轨道论文

高速铁路有砟轨道振动理论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9页
第1章 绪论第15-30页
    1.1 高速铁路有砟轨道概况第16-18页
    1.2 有砟轨道病害的产生与发展第18-21页
    1.3 有砟轨道结构动力分析研究现状第21-24页
    1.4 有砟轨道不平顺谱及其影响研究现状第24-27页
    1.5 伤损条件下轨道动力特性研究现状第27-28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28-30页
        1.6.1 研究内容第28-29页
        1.6.2 主要创新点第29-30页
第2章 有砟线路轨道不平顺特征分析第30-55页
    2.1 轨道不平顺第30-35页
        2.1.1 轨道不平顺的方向特征第30-32页
        2.1.2 轨道不平顺的波长特征第32-33页
        2.1.3 动态和静态不平顺第33-35页
    2.2 轨道不平顺及其评价指标第35-37页
        2.2.1 超限评分法第35-36页
        2.2.2 轨道质量指数TQI指标第36页
        2.2.3 广义能量法(GEI)第36-37页
    2.3 轨道谱第37-45页
        2.3.1 轨道不平顺谱拟合分析方法第37-43页
        2.3.2 我国铁路的不平顺轨道谱第43-45页
    2.4 轨道受力敏感的轨道不平顺谱分析第45-49页
        2.4.1 短波不平顺分析第45-46页
        2.4.2 中长波不平顺分析第46-47页
        2.4.3 焊接接头不平顺分析第47-49页
    2.5 我国主要干线轨道不平顺特征第49-54页
    2.6 小结第54-55页
第3章 有砟轨道结构力学分析模型第55-74页
    3.1 车辆模型第55-59页
        3.1.1 车体模型第56页
        3.1.2 转向架模型第56页
        3.1.3 轮对模型第56-57页
        3.1.4 悬挂系统模型第57页
        3.1.5 车辆模型及参数第57-59页
    3.2 轨道模型第59-63页
        3.2.1 轨下基础模型第59-61页
        3.2.2 轮轨接触模型第61-62页
        3.2.3 轨道参数第62-63页
    3.3 车辆-轨道相互作用机理第63-70页
        3.3.1 车辆-轨道作用关系第63-64页
        3.3.2 车辆-轨道相互作用模型第64-67页
        3.3.3 随机振动分析第67-69页
        3.3.4 轮轨激励第69-70页
    3.5 动力学模型积分步长及模型验证第70-72页
        3.5.1 时间积分步长选取第70-71页
        3.5.2 验证理论分析模型第71-72页
    3.7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4章 车辆-轨道系统动力分析第74-90页
    4.1 轨道不平顺谱特征曲线第74-75页
    4.2 各国轨道谱动力分析对比第75-78页
        4.2.1 钢轨位移第75-76页
        4.2.2 轮轨接触力第76页
        4.2.3 枕上压力第76-77页
        4.2.4 道床加速度第77页
        4.2.5 小结第77-78页
    4.3 我国既有线轨道谱下轨道结构动力分析第78-81页
        4.3.1 钢轨位移第78-79页
        4.3.2 轮轨接触力第79页
        4.3.3 枕上压力第79-80页
        4.3.4 道床加速度第80-81页
        4.3.5 小结第81页
    4.4 轨道结构动力响应均方差6分析第81-84页
        4.4.1 先锋号动车第81-83页
        4.4.2 CRH2型动车第83-84页
        4.4.3 小结第84页
    4.5 轨道不平顺波长影响规律研究第84-85页
    4.6 轨道不平顺波幅影响规律研究第85-88页
        4.6.1 高低不平顺第85-87页
        4.6.2 轨向不平顺第87-88页
    4.7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5章 车辆-有砟轨道动力性能分析第90-113页
    5.1 不同车速对车辆及轨道结构各部件动力特性影响第90-94页
        5.1.1 车体振动特性分析第90-91页
        5.1.2 轨道结构各部件动力响应分析第91-93页
        5.1.3 车辆运行安全评价指标分析第93-94页
    5.2 不同车型对车辆及轨道结构各部件动力特性影响第94-98页
        5.2.1 车体振动特性分析第94页
        5.2.2 轨道结构各部件动力响应分析第94-97页
        5.2.3 车辆运行安全评价指标分析第97-98页
    5.3 焊缝不平顺的动力特性影响第98-102页
        5.3.1 焊缝区不平顺模型第98-99页
        5.3.2 轴重的影响第99-100页
        5.3.3 焊缝对行车影响分析第100-102页
    5.4 轨枕空吊对车体及轨道结构动力特性影响第102-107页
        5.4.1 轨枕空吊对车体振动特性的影响第102-103页
        5.4.2 轨枕空吊对轨道结构部件动力特性的影响第103-106页
        5.4.3 轨枕空吊时车体运行安全评价指标分析第106-107页
    5.5 过渡段道砟胶动力影响分析第107-109页
    5.6 基础沉降差的动力影响分析第109-112页
    5.7 本章小结第112-113页
第6章 轨枕特性分析第113-133页
    6.1 有砟轨道轨枕应用分析第113-115页
        6.1.1 轨枕应用情况第113-114页
        6.1.2 Ⅲ型轨枕常见伤损形式第114-115页
    6.2 模型建立第115-119页
        6.2.1 轨道准静态分析模型第115-117页
        6.2.2 轨枕-道床离散元模型第117-119页
        6.2.3 荷载参数选取第119页
    6.3 轨枕受力与变形特性分析第119-124页
        6.3.1 不同荷载类型对轨枕的影响第119-121页
        6.3.2 列车速度对轨枕的影响第121-122页
        6.3.3 荷载作用不同位置对轨枕的影响第122页
        6.3.4 扣件刚度对轨枕的影响第122-123页
        6.3.5 道砟弹性模量对轨枕的影响第123-124页
        6.3.6 轨枕空吊对轨枕受力的影响第124页
    6.4 散粒体道床对轨枕的影响分析第124-128页
        6.4.1 轨枕与道砟颗粒间接触力分析第125-126页
        6.4.2 荷载作用下道床沉降规律分析第126页
        6.4.3 道床振动加速度分析第126-127页
        6.4.4 轨枕宽度的影响分析第127页
        6.4.5 小结第127-128页
    6.5 轨枕使用寿命预测方法第128-132页
        6.5.1 轨枕使用年限的影响因素第128-129页
        6.5.2 轨枕使用寿命预测第129-130页
        6.5.3 延长轨枕使用寿命措施第130-132页
    6.6 本章小结第132-133页
第7章 结论和建议第133-136页
    7.1 主要工作和结论第133-135页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35-136页
致谢第136-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47页
参加的主要科研项目第147页

论文共1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脓毒症患者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特征
下一篇:基于介电润湿三液体双变焦透镜的大变倍比变焦光学系统的设计、建模与像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