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言 | 第9-27页 |
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 第9-20页 |
1.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和处理现状 | 第9页 |
1.1.2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现状 | 第9-14页 |
1.1.3 我国生活垃圾焚烧设施 | 第14-18页 |
1.1.4 城市生活污泥焚烧处理现状 | 第18-19页 |
1.1.5 研究问题提出 | 第19-20页 |
1.2 生活垃圾焚烧酸性气污染物控制 | 第20-24页 |
1.2.1 生活垃圾焚烧酸性气污染物组成及其形成机理 | 第20-21页 |
1.2.2 国内外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比较 | 第21-22页 |
1.2.3 HCl和SO_2酸性气体脱除工艺 | 第22-24页 |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 第24-27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2章 不同燃烧工况下HCl和SO_2产生量研究 | 第27-51页 |
2.1 课题研究案例选取 | 第27-31页 |
2.1.1 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生活垃圾处理要求 | 第28-29页 |
2.1.2 江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处理流程 | 第29页 |
2.1.3 江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烟气排放情况 | 第29-31页 |
2.2 试验方法与仪器 | 第31-34页 |
2.2.1 不同工况下HCl和SO_2产生量研究 | 第31-33页 |
2.2.2 不同季节HCl和SO_2产生量研究 | 第33页 |
2.2.3 渗滤液回喷对HCl和SO_2产生量研究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9页 |
2.3.1 不同燃烧工况下HCl和SO_2产生量研究结果 | 第34-43页 |
2.3.2 不同季节HCl和SO_2产生量结果讨论 | 第43-44页 |
2.3.3 渗滤液回喷对HCl和SO_2产生量影响 | 第44-49页 |
2.4 结论 | 第49-51页 |
第3章 污泥协同焚烧对抑止HCl和SO_2产生量影响的研究 | 第51-59页 |
3.1 试验与方法 | 第51-52页 |
3.1.1 试验对象和检测仪 | 第51页 |
3.1.2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7页 |
3.2.1 污泥及垃圾性质 | 第52-54页 |
3.2.2 协同焚烧对抑止烟气中HCl、SO_2浓度指标及热灼减率影响 | 第54-55页 |
3.2.3 技术经济指标 | 第55-57页 |
3.2.4 技术经济与环境影响分析 | 第57页 |
3.3.小结及建议 | 第57-59页 |
3.3.1 污泥协同焚烧对HCl以及SO_2的浓度指标影响 | 第57-58页 |
3.3.2 污泥协同焚烧实现污泥处理处置的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 | 第58页 |
3.3.3 污泥协同焚烧的建议 | 第58-59页 |
第4章 干法和半干法脱酸系统优化运行的研究 | 第59-67页 |
4.1 试验与方法 | 第59-61页 |
4.1.1 试验目的 | 第59页 |
4.1.2 试验方法 | 第59-61页 |
4.2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1-65页 |
4.2.1 试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 第61-63页 |
4.2.2 试验期间吨垃圾石灰消耗量估算 | 第63-64页 |
4.2.3 试验前和试验时的相关数据对比 | 第64-65页 |
4.3 结论和建议 | 第65-67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5.1 结论 | 第67-68页 |
5.1.1 不同燃烧工况下HCl和SO_2产生产生量规律及控制措施 | 第67页 |
5.1.2 污泥协同焚烧控制和管理措施 | 第67页 |
5.1.3 干法和半干法脱酸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 第67-68页 |
5.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