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纵、横肋焊接残余应力数值模拟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3-16页 |
1.1.1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简介 | 第13-14页 |
1.1.2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问题 | 第14-16页 |
1.2 焊接残余应力简述 | 第16-19页 |
1.2.1 焊接残余应力的定义 | 第16页 |
1.2.2 焊接残余应力的产生 | 第16页 |
1.2.3 焊接残余应力对构件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4 焊接残余应力的分类 | 第17-19页 |
1.3 焊接残余应力的测定 | 第19-23页 |
1.3.1 无损检测法测定残余应力 | 第19-20页 |
1.3.2 应力释放法测定残余应力 | 第20页 |
1.3.3 实验中采用的焊接残余应力测定方法 | 第20-23页 |
1.4 焊接残余应力的消除 | 第23-25页 |
1.4.1 残余应力消除方法 | 第23-24页 |
1.4.2 实验中采用的焊接残余应力消除方法 | 第24-25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 | 第25-26页 |
第2章 焊接过程有限元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26-36页 |
2.1 有限元方法简介 | 第26页 |
2.2 焊接过程有限元方法 | 第26-28页 |
2.2.1 焊接有限元分析的特点 | 第26-27页 |
2.2.2 焊接有限元模型的简化 | 第27-28页 |
2.2.3 焊接有限元单元划分原则 | 第28页 |
2.3 焊接温度场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28-31页 |
2.3.1 焊接传热基本形式 | 第28-29页 |
2.3.2 焊接温度场有限元基本方程 | 第29-30页 |
2.3.3 非线性瞬态热传导分析 | 第30-31页 |
2.4 焊接应力场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31-35页 |
2.4.1 塑性理论 | 第31页 |
2.4.2 屈服准则 | 第31-32页 |
2.4.3 流动准则 | 第32页 |
2.4.4 强化准则 | 第32-33页 |
2.4.5 热弹塑性基本理论 | 第33-3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基于ANSYS的焊接数值模拟计算 | 第36-42页 |
3.1 基于ANSYS的热分析概述 | 第36页 |
3.2 焊接温度场的模拟计算 | 第36-40页 |
3.2.1 前处理 | 第37页 |
3.2.2 载荷施加和求解 | 第37-39页 |
3.2.3 后处理 | 第39-40页 |
3.3 焊接应力场的模拟计算 | 第40-41页 |
3.3.1 焊接应力场的计算方法 | 第40页 |
3.3.2 求解 | 第40-41页 |
3.3.3 后处理 | 第4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U肋焊接有限元模拟 | 第42-63页 |
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2-44页 |
4.2 焊接温度场的计算 | 第44-52页 |
4.2.1 前处理 | 第44-46页 |
4.2.2 加载与求解 | 第46-48页 |
4.2.3 焊接温度场的结果分析 | 第48-52页 |
4.3 焊接应力场的计算 | 第52-61页 |
4.3.1 前处理 | 第52-53页 |
4.3.2 加载与求解 | 第53-54页 |
4.3.3 焊接应力场的结果分析 | 第54-6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5章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横隔板焊接残余应力分析 | 第63-93页 |
5.1 两种不同横隔板构造焊接残余应力分析 | 第63-78页 |
5.1.1 带过焊孔的横隔板残余应力分布 | 第63-70页 |
5.1.2 不留过焊孔的横隔板残余应力分布 | 第70-78页 |
5.2 两种不同横隔板构造残余应力对比分析 | 第78-83页 |
5.3 焊接横隔板后对U肋焊缝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 | 第83-87页 |
5.4 与横隔板焊接残余应力实验结果的对比 | 第87-91页 |
5.4.1 实验模型及测点布置 | 第87-88页 |
5.4.2 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第88-9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3-95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3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93-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9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论文与科研项目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