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骗税问题的分析及防范--以泉州市为例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3 文献评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技术路线 | 第15页 |
1.5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6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第2章 出口骗税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第17-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7-19页 |
2.1.1 出口退税 | 第17页 |
2.1.2 出口骗税 | 第17-18页 |
2.1.3 与逃税、避税等概念的区别 | 第18-19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9-20页 |
2.2.3 博弈均衡理论 | 第20页 |
2.2.4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国内出口骗税的现状及问题 | 第23-37页 |
3.1 出口骗税的态势 | 第23-25页 |
3.2 出口骗税的危害 | 第25-27页 |
3.2.1 弱化了税收调控作用 | 第25页 |
3.2.2 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 | 第25页 |
3.2.3 侵蚀国家税收收入 | 第25-26页 |
3.2.4 浪费和腐蚀了人才 | 第26-27页 |
3.3 出口骗税特点和方式 | 第27-31页 |
3.3.1 出口骗税特点 | 第27-29页 |
3.3.2 出口骗税方式 | 第29-31页 |
3.4 出口骗税的成因 | 第31-36页 |
3.4.1 外部因素 | 第31-33页 |
3.4.2 内部因素 | 第33-3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泉州市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的实例分析 | 第37-49页 |
4.1 泉州市出口退税概况 | 第37-39页 |
4.1.1 泉州出口贸易现状 | 第37-38页 |
4.1.2 泉州出口退税现状 | 第38-39页 |
4.2 泉州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现状 | 第39-42页 |
4.2.1 泉州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的措施 | 第39-40页 |
4.2.2 泉州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面临的困境 | 第40-42页 |
4.3 泉州市出口骗税企业实例分析 | 第42-47页 |
4.3.1 外贸型出口骗税实例分析 | 第43-45页 |
4.3.2 生产型出口骗税实例分析 | 第45-4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5章 防范和打击出口骗税的对策 | 第49-59页 |
5.1 培养纳税意识,提高纳税遵从度 | 第49-50页 |
5.1.1 优化纳税服务 | 第49-50页 |
5.1.2 培养企业纳税意识 | 第50页 |
5.2 完善法律法规,充实执法依据 | 第50-51页 |
5.2.1 降低执法风险 | 第50页 |
5.2.2 改善增值税制度 | 第50-51页 |
5.2.3 形成规范性文件 | 第51页 |
5.3 提高信息化水平,强化部门协作 | 第51-54页 |
5.3.1 设置风险分析监控平台 | 第51-53页 |
5.3.2 推广电子发票 | 第53页 |
5.3.3 构建信用体系 | 第53页 |
5.3.4 加强各省市间打防协作 | 第53-54页 |
5.4 构建人才队伍体系,提升激励效果 | 第54-56页 |
5.4.1 建设人才库 | 第54页 |
5.4.2 提高税务人员素质 | 第54-55页 |
5.4.3 完善激励机制 | 第55-56页 |
5.5 加大检查力度,巩固防范和打击成效 | 第56-58页 |
5.5.1 强化分类检查 | 第56页 |
5.5.2 完善协作方式 | 第56-57页 |
5.5.3 加大处罚力度 | 第57页 |
5.5.4 提高骗税心理成本 | 第57-58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6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 第59-6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9-60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5页 |
致谢 | 第65-6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