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其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不良地质现象区域划分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GIS在不良地质现象研究领域中的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3 研究内容及拟采取的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川藏铁路三江并流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0-33页 |
2.1 自然地理地貌 | 第20-22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20页 |
2.1.2 地形地貌 | 第20-22页 |
2.2 地质构造 | 第22-25页 |
2.2.1 澜沧江断裂带 | 第23页 |
2.2.2 金沙江断裂带 | 第23页 |
2.2.3 怒江断裂带 | 第23-24页 |
2.2.4 鲜水河断裂带 | 第24页 |
2.2.5 理塘断裂带 | 第24页 |
2.2.6 巴塘断裂带 | 第24页 |
2.2.7 八宿断裂带 | 第24-25页 |
2.3 地层岩性 | 第25-29页 |
2.4 地震 | 第29-32页 |
2.4.1 龙门山地震带 | 第30页 |
2.4.2 巴颜喀拉山地震带 | 第30-31页 |
2.4.3 鲜水河—滇东地震带 | 第31页 |
2.4.4 藏中地震带 | 第31-32页 |
2.5 区域工程地质问题 | 第32-33页 |
第三章 研究区不良地质现象特征分析 | 第33-41页 |
3.1 康定至理塘段 | 第34-35页 |
3.2 理塘至白玉段 | 第35-36页 |
3.3 白玉至江达段 | 第36-37页 |
3.4 江达至哎曲段 | 第37-38页 |
3.5 哎曲至邦达段 | 第38-39页 |
3.6 邦达至八宿段 | 第39-41页 |
第四章 稳定性分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41-51页 |
4.1 不良地质现象危险性评价基本原理 | 第41-42页 |
4.1.1 评价目的 | 第41页 |
4.1.2 评价模型与方法 | 第41页 |
4.1.3 评价流程 | 第41-42页 |
4.2 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2-51页 |
4.2.1 高程 | 第43-44页 |
4.2.2 坡度 | 第44-45页 |
4.2.3 地层岩性 | 第45-47页 |
4.2.4 构造缓冲区 | 第47-48页 |
4.2.5 水系缓冲区 | 第48-50页 |
4.2.6 坡向 | 第50-51页 |
第五章 研究区岸坡稳定性分区评价 | 第51-67页 |
5.1 信息量法 | 第51-53页 |
5.1.1 信息量法的基本原理 | 第51-52页 |
5.1.2 信息量法计算步骤 | 第52-53页 |
5.2 基于ArcGIS的信息量值计算 | 第53-54页 |
5.2.1 评价单元选取 | 第53-54页 |
5.2.2 基于ArcGIS的信息量法计算步骤 | 第54页 |
5.3 泥石流危险性分析 | 第54-60页 |
5.4 滑坡危险性分析 | 第60-65页 |
5.5 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