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第2章 有限差分法及FLAC~(3D)地震动力响应分析基础 | 第18-29页 |
2.1 引言 | 第18页 |
2.2 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 | 第18-19页 |
2.3 FLAC~(3D)动力分析特点 | 第19-21页 |
2.3.1 动力计算的本构模型 | 第19-21页 |
2.3.2 完全非线性方法 | 第21页 |
2.4 FLAC~(3D)动力响应分析基础 | 第21-26页 |
2.4.1 动力荷载和边界条件 | 第21-24页 |
2.4.2 力学阻尼 | 第24-26页 |
2.5 地震动荷载分析 | 第26-28页 |
2.5.1 网格尺寸要求 | 第26页 |
2.5.2 滤波 | 第26页 |
2.5.3 基线校正 | 第26-28页 |
2.5.4 地震波的输入 | 第28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3章 缓冲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 第29-65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计算模型、材料参数及计算方案 | 第29-32页 |
3.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29-31页 |
3.2.2 材料参数 | 第31页 |
3.2.3 计算方案 | 第31-32页 |
3.3 顶部单开口缓冲结构动力分析 | 第32-43页 |
3.3.1 初始应力状态 | 第32页 |
3.3.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32-40页 |
3.3.3 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40-43页 |
3.4 侧部单开口缓冲结构动力分析 | 第43-53页 |
3.4.1 初始应力状态 | 第43-44页 |
3.4.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44-51页 |
3.4.3 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51-53页 |
3.5 条带式单开口缓冲结构动力分析 | 第53-57页 |
3.5.1 初始应力状态 | 第53-54页 |
3.5.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54-55页 |
3.5.3 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55-57页 |
3.6 间缝式单开口缓冲结构动力分析 | 第57-63页 |
3.6.1 初始应力状态 | 第57-58页 |
3.6.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58-61页 |
3.6.3 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61-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4章 缓冲结构抗减震措施研究 | 第65-78页 |
4.1 引言 | 第65页 |
4.2 洞口柔性连接减震效果分析 | 第65-70页 |
4.2.1 计算模型 | 第65-66页 |
4.2.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66-68页 |
4.2.3 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68-70页 |
4.3 侧挡墙抗震效果分析 | 第70-74页 |
4.3.1 计算模型 | 第70页 |
4.3.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70-72页 |
4.3.3 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72-74页 |
4.4 洞口柔性连接与带垫片侧挡墙联合使用 | 第74-77页 |
4.4.1 计算模型 | 第74页 |
4.4.2 加速度响应分析 | 第74-76页 |
4.4.3 最大主应力分析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5.1 结论 | 第78-79页 |
5.1.1 缓冲结构加速度响应特性 | 第78页 |
5.1.2 缓冲结构最大主应力分布特性 | 第78页 |
5.1.3 缓冲结构抗震设防措施及建议 | 第78-79页 |
5.2 展望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