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3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0-19页 |
1.3.1 国内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0-13页 |
1.3.2 国外社会性发展的相关研究 | 第13-17页 |
1.3.3 场域实践理论的相关研究 | 第17-19页 |
1.3.4 已有文献述评 | 第19页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1.4.1 社会性发展 | 第19-20页 |
1.4.2 学生社区 | 第20页 |
1.4.3 学生社区场域 | 第20-21页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21-23页 |
1.5.1 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1.5.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第2章 学生社区场域下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35页 |
2.1 学生社区场域下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2.1.1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 第23-24页 |
2.1.2 本尼迪克特的文化决定理论 | 第24页 |
2.1.3 布尔迪厄场域实践理论 | 第24-27页 |
2.2 高校学生社区场域下的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理论的应用 | 第27-33页 |
2.2.1 惯习塑造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主体建构过程 | 第29页 |
2.2.2 学生社区场域是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客观环境 | 第29-30页 |
2.2.3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是主客体共同作用的结果 | 第30-3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学生社区场域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 实证调查 | 第35-67页 |
3.1 数据来源 | 第35-38页 |
3.1.1 调查方法与工具 | 第35页 |
3.1.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第35-36页 |
3.1.3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第36-37页 |
3.1.4 调查对象 | 第37-38页 |
3.1.5 问卷分析方法 | 第38页 |
3.2 实证调查结果分析 | 第38-51页 |
3.2.1 学生社区场域现状 | 第38-43页 |
3.2.1.1 学生社区场域中大学生无法有效占有资本 | 第40-42页 |
3.2.1.2 学生社区场域中大学生的惯习有利于开展场域实践 | 第42-43页 |
3.2.2 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迟滞 | 第43-51页 |
3.3 学生社区场域实践对大学生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回归分析 | 第51-59页 |
3.3.1 大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52-54页 |
3.3.2 大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54-56页 |
3.3.3 大学生社会交往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56-57页 |
3.3.4 大学生社会适应发展的影响要素分析 | 第57-59页 |
3.4 基于深度访谈的场域与资本、惯习的内在关联 | 第59-66页 |
3.4.1 访谈方法说明 | 第59页 |
3.4.2 访谈结果分析 | 第59-6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4章 高校学生社区场域下大学生社会性发展路径 | 第67-73页 |
4.1 引导大学生关注自身社会性发展的过程 | 第67-69页 |
4.1.1 重塑大学生惯习 | 第68页 |
4.1.2 提升大学生场域资本 | 第68-69页 |
4.2 营造大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学生社区环境 | 第69-71页 |
4.2.1 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认知发展的具体场域 | 第69-70页 |
4.2.2 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情感发展的具体场域 | 第70页 |
4.2.3 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适应发展的具体场域 | 第70-71页 |
4.2.4 构建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交往发展的具体场域 | 第7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附录A | 第77-79页 |
附录B | 第79-81页 |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1-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