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8页 |
1.2.1 利用淤地坝沉积泥沙研究流域土壤侵蚀的可行性分析 | 第13-14页 |
1.2.2 利用淤地坝沉积泥沙反推流域侵蚀强度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3 利用淤地坝沉积泥沙研究小流域泥沙来源的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4 利用淤地坝沉积泥沙反演小流域侵蚀环境的研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3页 |
2.1 研究区概况 | 第18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2.1 建立沉积泥沙的时间序列 | 第18页 |
2.2.2 分析流域侵蚀产沙的历史变化过程 | 第18页 |
2.2.3 流域侵蚀泥沙来源的历史变化过程 | 第18-19页 |
2.2.4 流域侵蚀历史变化中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 | 第19页 |
2.3 研究方法 | 第19-22页 |
2.3.1 典型淤地坝的选择原则 | 第19页 |
2.3.2 土壤样品的采集 | 第19-20页 |
2.3.3 土壤样品的分析测定 | 第20页 |
2.3.4 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20-22页 |
2.4 技术路线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小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特征 | 第23-33页 |
3.1 坝内沉积泥沙理化性质的空间变异性 | 第23-27页 |
3.1.1 泥沙理化性质的垂直空间变化特征 | 第23-26页 |
3.1.2 泥沙理化性质的水平空间变化特征 | 第26-27页 |
3.2 估算淤地坝的淤积量 | 第27-29页 |
3.2.1 淤地坝库容曲线的确定 | 第27-28页 |
3.2.2 淤地坝沉积泥沙容重模拟曲线的确定 | 第28-29页 |
3.2.3 淤地坝沉积旋廻泥沙量的计算 | 第29页 |
3.3 建立淤地坝沉积泥沙的时间序列 | 第29-30页 |
3.4 小流域的侵蚀产沙特征 | 第30-3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小流域泥沙来源的历史演变规律 | 第33-42页 |
4.1 小流域四种源地泥沙来源的历史演变特征 | 第33-38页 |
4.1.1 各源地土壤性质统计分析 | 第33-34页 |
4.1.2 复合指纹识别因子的筛选与组合 | 第34-36页 |
4.1.3 复合指纹识别技术确定沉积旋回泥沙来源 | 第36-37页 |
4.1.4 小流域各泥沙源地侵蚀产沙量的时间变化 | 第37-38页 |
4.2 小流域两种源地泥沙来源的历史演变规律 | 第38-40页 |
4.2.1 两来源最佳指纹因子的筛选与组合 | 第38-39页 |
4.2.2 复合指纹识别技术确定沟间地和沟谷地的产沙比 | 第39-40页 |
4.3 退耕还林前后流域侵蚀产沙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极端降雨条件下流域的侵蚀特征 | 第42-46页 |
5.1 暴雨侵蚀泥沙的理化特征分析 | 第42-43页 |
5.2 小流域在暴雨条件下的侵蚀产沙来源 | 第43-44页 |
5.3 小流域在暴雨条件下的侵蚀产沙强度 | 第44-4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六章 主要研究结论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