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9页 |
1.2.1 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储量的影响特征 | 第14-15页 |
1.2.2 土壤碳组分的影响特征 | 第15-17页 |
1.2.3 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影响特征 | 第17-18页 |
1.2.4 土壤固碳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1.3 亟待解决的问题 | 第19-21页 |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页 |
2.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3 材料与方法 | 第22-27页 |
2.3.1 研究区概况及样地选择 | 第22-24页 |
2.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2.3.3 土壤样品采集 | 第25页 |
2.3.4 土壤测定方法 | 第25-27页 |
2.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27-29页 |
第三章 退耕还林(草)工程土壤固碳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29-39页 |
3.1 前言 | 第29-30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3.2.1 数据的获取 | 第30-31页 |
3.2.2 数据的计算 | 第31-32页 |
3.2.3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32-34页 |
3.3.1 退耕还林(草)工程土壤固碳速率 | 第32页 |
3.3.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3.3 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碳储量影响因子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3.4 讨论 | 第34-38页 |
3.5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退耕还林(草)工程土壤C, N, P化学计量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 第39-52页 |
4.1 前言 | 第39-40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2页 |
4.2.1 数据的整理 | 第40-41页 |
4.2.2 数据计算 | 第41-42页 |
4.2.3 数据分析 | 第42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2-49页 |
4.3.1 退耕还林草程土壤C:N, C:P, N:P化学计量学比值分布及变化速率 | 第42-43页 |
4.3.2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C, N, P比值的影响 | 第43-46页 |
4.3.3 不同恢复阶段土壤C, N, P比值的影响因子比较分析 | 第46-49页 |
4.4 讨论 | 第49-51页 |
4.5 小结 | 第51-52页 |
第五章 不同退耕植被及年限土壤C, N, P化学计量学差异特征 | 第52-65页 |
5.1 前言 | 第52-5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3页 |
5.2.1 研究区概况 | 第53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53页 |
5.2.3 土壤样品的获取 | 第53页 |
5.2.4 碳,氮和磷测定 | 第53页 |
5.2.5 碳,氮和磷储量及分配比例的计算 | 第53页 |
5.2.6 数据分析 | 第53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53-61页 |
5.3.1 不同退耕植被土壤C, N, P含量垂直分布特征 | 第53-56页 |
5.3.2 不同退耕植被土壤C, N, P储量差异特征 | 第56-58页 |
5.3.3 不同退耕植被土壤C, N, P化学计量学差异特征 | 第58-60页 |
5.3.4 土壤C, N, P之间关系特征 | 第60-61页 |
5.4 讨论 | 第61-64页 |
5.5 小结 | 第64-65页 |
第六章 不同退耕植被及年限土壤碳组分差异特征 | 第65-79页 |
6.1 前言 | 第65-66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6页 |
6.2.1 研究区概况 | 第66页 |
6.2.2 试验设计 | 第66页 |
6.2.3 土壤样品的获取 | 第66页 |
6.2.4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活性有机碳,颗粒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微生物碳测定 | 第66页 |
6.2.5 数据分析 | 第66页 |
6.3 结果分析 | 第66-75页 |
6.3.1 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影响特征 | 第66-67页 |
6.3.2 土壤粒级颗粒碳影响特征 | 第67-71页 |
6.3.3 土壤活性碳影响特征 | 第71-72页 |
6.3.4 土壤轻组有机碳的影响特征 | 第72-74页 |
6.3.5 土壤微生物碳影响特征 | 第74-75页 |
6.4 讨论 | 第75-78页 |
6.5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七章 退耕植被恢复中土壤C, N, P化学计量学特征与土壤碳组分的响应关系 | 第79-89页 |
7.1 前言 | 第79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7.2.1 研究区概况 | 第79-80页 |
7.2.2 试验设计 | 第80页 |
7.2.3 土壤样品的获取 | 第80页 |
7.2.4 碳,氮和磷测定 | 第80页 |
7.2.5 数据分析 | 第80页 |
7.3 结果分析 | 第80-87页 |
7.3.1 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碳库指标之间的关系 | 第80-81页 |
7.3.2 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土层化学计量学特征对碳库的影响 | 第81-82页 |
7.3.3 不同退耕植被类型与碳库对计量学特征的响应关系 | 第82-87页 |
7.4 讨论 | 第87-88页 |
7.5 小结 | 第88-89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9-91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89页 |
8.2 研究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7页 |
附录 | 第107-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作者简介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