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2页 |
1.1 深蓝OLED的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OLED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 第14-16页 |
1.2.1 OLED的基本结构 | 第14-15页 |
1.2.2 OLED的发光原理 | 第15-16页 |
1.3 OLED的性能参数 | 第16-17页 |
1.4 OLED深蓝荧光小分子材料 | 第17-30页 |
1.4.1 蒽和菲发光材料 | 第17-20页 |
1.4.2 咪唑衍生物 | 第20-23页 |
1.4.3 三苯胺和咔唑衍生物发光层 | 第23-25页 |
1.4.4 其他N-杂环衍生物 | 第25-26页 |
1.4.5 荧光有机金属发光材料 | 第26页 |
1.4.6 深蓝延迟荧光材料 | 第26-30页 |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30-32页 |
第二章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2.1 主要试剂 | 第32-33页 |
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3-34页 |
2.3 器件的制备与器件性能测试 | 第34-36页 |
2.3.1 器件制备 | 第34页 |
2.3.2 器件性能测试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基于 9,9′-联蒽类蓝光材料的合成与器件性能研究 | 第36-50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合成路线 | 第37页 |
3.3 实验步骤 | 第37-38页 |
3.4 量化计算 | 第38页 |
3.5 性质表征 | 第38-43页 |
3.5.1 热性质 | 第38-39页 |
3.5.2 光物理性质 | 第39-41页 |
3.5.3 电化学性质 | 第41-42页 |
3.5.4 载流子传输性能 | 第42-43页 |
3.6 器件性质表征 | 第43-47页 |
3.6.1 非掺杂器件 | 第43-44页 |
3.6.2 客体掺杂器件 | 第44-45页 |
3.6.3 主体掺杂器件 | 第45-47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7-50页 |
第四章 高性能的氟代甲基化联蒽衍生物蓝光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器件性能 | 第50-68页 |
4.1 引言 | 第50页 |
4.2 合成路线 | 第50-51页 |
4.3 实验步骤 | 第51-52页 |
4.4 量化计算 | 第52-53页 |
4.5 性质表征 | 第53-58页 |
4.5.1 热性质 | 第53-54页 |
4.5.2 光物理性质 | 第54-56页 |
4.5.3 电化学性质 | 第56-57页 |
4.5.4 载流子传输性能 | 第57-58页 |
4.6 器件性能表征 | 第58-65页 |
4.6.1 非掺杂器件 | 第59-60页 |
4.6.2 客体掺杂器件 | 第60-62页 |
4.6.3 主体掺杂器件 | 第62-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8页 |
第五章 高性能氟代叔丁基化联蒽衍生物蓝光主体材料合成及器件性能 | 第68-82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合成路线 | 第68-69页 |
5.3 实验步骤 | 第69-70页 |
5.4 量化计算 | 第70-71页 |
5.5 性质表征 | 第71-74页 |
5.5.1 光物理性质 | 第71-72页 |
5.5.2 热性质 | 第72-73页 |
5.5.3 电化学性质 | 第73-74页 |
5.6 器件性能表征 | 第74-79页 |
5.6.1 非掺杂器件 | 第74-76页 |
5.6.2 客体掺杂器件 | 第76-77页 |
5.6.3 主体掺杂器件 | 第77-79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硕士阶段科研成果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