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的背景 | 第8页 |
1.1.2 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1 文献研究法 | 第12-13页 |
1.3.2 比较研究法 | 第13页 |
1.4 创新之处和存在的困难 | 第13-14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3页 |
1.4.2 存在的困难 | 第13-14页 |
2 P2P网络借贷概述 | 第14-21页 |
2.1 P2P网络借贷的缘起及内涵 | 第14-16页 |
2.1.1 P2P网络借贷的起源与发展 | 第14-15页 |
2.1.2 P2P网络借贷的内涵 | 第15-16页 |
2.2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性质 | 第16-18页 |
2.2.1 信息平台性质 | 第17页 |
2.2.2 信用平台性质 | 第17-18页 |
2.3 P2P网络借贷与传统金融借贷的比较 | 第18-21页 |
2.3.1 传统金融借贷的金融垄断与P2P网络借贷的金融民主 | 第18-19页 |
2.3.2 传统金融借贷的富人中心与P2P网络借贷的普惠金融 | 第19页 |
2.3.3 传统金融借贷的头部市场和P2P网络借贷的长尾市场 | 第19-21页 |
3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1-29页 |
3.1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现状 | 第21-23页 |
3.1.1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行业数据整理 | 第21页 |
3.1.2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主要运营模式 | 第21-23页 |
3.2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相关立法 | 第23-26页 |
3.2.1 我国关于P2P网络借贷的司法解释 | 第23-24页 |
3.2.2 我国关于P2P网络借贷的部门规章 | 第24-26页 |
3.3 我国P2P网络借贷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6-29页 |
3.3.1 关于P2P网络借贷的法律规定不完善 | 第26页 |
3.3.2 P2P网络借贷纠纷解决机制不完善 | 第26-27页 |
3.3.3 P2P网络借贷监管模式不完善 | 第27-28页 |
3.3.4 P2P公民个人的网络借贷信用体系和评级机制不健全 | 第28-29页 |
4 域外P2P网络借贷的法律规制现状及启示 | 第29-35页 |
4.1 英国P2P网络借贷的法律规制现状 | 第29-31页 |
4.2 美国P2P网络借贷的法律规制现状 | 第31-32页 |
4.3 其他域外国家P2P网络借贷的法律规制现状 | 第32-33页 |
4.4 域外国家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的启示 | 第33-35页 |
5 完善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相关法律制度 | 第35-41页 |
5.1 完善P2P网络借贷的立法规定 | 第35-36页 |
5.2 强化P2P网络借贷的司法救济 | 第36-38页 |
5.2.1 P2P网络借贷侵权及违约举证责任的完善 | 第36-37页 |
5.2.2 推广P2P网络借贷纠纷在线仲裁解决机制的经验 | 第37-38页 |
5.3 完善P2P网络借贷的监管机制 | 第38-39页 |
5.3.1 完善P2P网络借贷监管主体的合作机制 | 第38页 |
5.3.2 完善P2P网络借贷中消费者保护的监管机制 | 第38-39页 |
5.4 完善P2P网络借贷的征信体系 | 第39-41页 |
5.4.1 与银行合作完善可共享的征信体系 | 第39页 |
5.4.2 加强商业征信机构建设,完善行业协会职能 | 第39-40页 |
5.4.3 利用好大数据征信体系 | 第40-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