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引言 | 第11-12页 |
1.2 锂离子电池概述 | 第12-15页 |
1.2.1 锂离子电池发展简介 | 第12-13页 |
1.2.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2.3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组成 | 第14-15页 |
1.3 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5-28页 |
1.3.1 层状LiCoO_2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2 尖晶石LiMn2O_4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3.3 橄榄石型LiFePO_4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4 层状LiNi_xCo_yMn_(1-x-y)O_2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25页 |
1.3.5 富锂锰基层状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5-28页 |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8-31页 |
第2章 实验仪器和实验方法 | 第31-39页 |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31-32页 |
2.1.1 化学试剂 | 第31-32页 |
2.1.2 实验设备 | 第32页 |
2.2 材料合成方法 | 第32-35页 |
2.2.1 前驱体合成 | 第32-34页 |
2.2.2 前驱体合成的连续搅拌釜式反应器(CSTR) | 第34页 |
2.2.3 xLi_2MnO_3·(1-x)Li(NiCoMn)O_2的合成 | 第34-35页 |
2.2.4 氟化铝表面改性 | 第35页 |
2.3 材料表征 | 第35-36页 |
2.3.1 材料粒度分析 | 第35页 |
2.3.2 材料结构分析 | 第35-36页 |
2.3.3 材料形貌分析 | 第36页 |
2.4 材料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36-39页 |
2.4.1 电极制备及电池组装 | 第36-37页 |
2.4.2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 | 第37页 |
2.4.3 循环伏安测试(CV) | 第37-39页 |
第3章 共沉淀控制结晶法制备富锂锰基材料碳酸盐前躯体的理论分析 | 第39-51页 |
3.1 引言 | 第39-40页 |
3.2 制备方法的选择 | 第40页 |
3.2.1 沉淀剂的选择 | 第40页 |
3.2.2 络合剂的选择 | 第40页 |
3.3 沉淀理论 | 第40-41页 |
3.4 热力学分析 | 第41-50页 |
3.4.1 碳酸盐沉淀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第41-43页 |
3.4.2 加入络合剂时碳酸盐沉淀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 第43-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4章 共沉淀控制结晶法制备富锂锰基材料碳酸盐前躯体 | 第51-65页 |
4.1 引言 | 第51页 |
4.2 共沉淀调控制备前驱体 | 第51-63页 |
4.2.1 温度的调控 | 第51-54页 |
4.2.2 搅拌速度的调控 | 第54-56页 |
4.2.3 氨水浓度的调控 | 第56-59页 |
4.2.4 pH值的调控 | 第59-61页 |
4.2.5 优化调控条件下连续制备前躯体 | 第61-63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富锂锰基材料制备技术研究 | 第65-77页 |
5.1 引言 | 第65页 |
5.2 富锂锰基材料的煅烧工艺优化 | 第65-71页 |
5.2.1 锂源种类的选择 | 第65-66页 |
5.2.2 锂源加入量的优化 | 第66-70页 |
5.2.3 降温方式的影响 | 第70-71页 |
5.3 富锂锰基材料的表面改性 | 第71-75页 |
5.3.1 氟化铝修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 | 第72-7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6.1 结论 | 第77-78页 |
6.2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个人简历 | 第101-10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