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4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 1.2 等离子体助燃原理 | 第11-13页 |
| 1.2.1 等离子体的定义和特点 | 第11-12页 |
| 1.2.2 等离子体助燃原理 | 第12-13页 |
| 1.3 含硼富燃燃气燃烧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1.4 等离子体助燃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1.6 总体研究方案 | 第21-24页 |
| 第二章 等离子体助燃含硼富燃燃气理论基础 | 第24-38页 |
| 2.1 等离子体对含硼富燃燃气的助燃过程分析 | 第24页 |
| 2.2 含硼富燃燃气流动和燃烧数学模型 | 第24-36页 |
| 2.2.1 基本假设 | 第24-25页 |
| 2.2.2 控制方程 | 第25-28页 |
| 2.2.3 湍流模型 | 第28-29页 |
| 2.2.4 气相燃烧模型 | 第29-31页 |
| 2.2.5 凝聚相燃烧模型 | 第31-36页 |
| 2.3 等离子体助燃动力学模型 | 第36-37页 |
| 2.4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等离子体助燃含硼富燃燃气实验研究方案 | 第38-56页 |
| 3.1 实验研究总体方案 | 第38-39页 |
| 3.2 实验系统 | 第39-45页 |
| 3.2.1 来流模拟系统 | 第40页 |
| 3.2.2 参数测量系统一套(含温度、压力、推力传感器) | 第40-41页 |
| 3.2.3 燃烧装置 | 第41-43页 |
| 3.2.4 等离子体产生系统 | 第43-44页 |
| 3.2.5 高速摄影仪 | 第44-45页 |
| 3.2.6 流量控制器 | 第45页 |
| 3.3 总体设计参数确定 | 第45-50页 |
| 3.3.1 典型实验参数 | 第46-47页 |
| 3.3.2 模拟来流参数的确定 | 第47-48页 |
| 3.3.3 燃气发生器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48-50页 |
| 3.3.4 补燃室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50页 |
| 3.4 混合燃气供给系统设计 | 第50-53页 |
| 3.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3页 |
| 3.6 燃烧效率的表征 | 第53-54页 |
| 3.7 小结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等离子体助燃混合燃气实验研究 | 第56-68页 |
| 4.1 实验方案 | 第56页 |
| 4.2 实验工况 | 第56-57页 |
| 4.3 实验结果 | 第57-64页 |
| 4.3.1 数据处理方法 | 第57页 |
| 4.3.2 典型工况下的实验现象和测量结果 | 第57-64页 |
| 4.4 实验结果分析 | 第64-67页 |
| 4.4.1 模拟空气来流 | 第64页 |
| 4.4.2 燃气发生器压强 | 第64-65页 |
| 4.4.3 补燃室压强 | 第65-67页 |
| 4.4.4 扩散燃烧火焰拍摄结果分析 | 第67页 |
| 4.5 小结 | 第67-68页 |
| 第五章 等离子体助燃含硼一次燃气实验研究 | 第68-88页 |
| 5.1 实验方案 | 第68页 |
| 5.2 实验工况 | 第68-69页 |
| 5.3 典型工况下实验现象 | 第69-72页 |
| 5.4 实验结果 | 第72-81页 |
| 5.5 实验结果分析 | 第81-86页 |
| 5.5.1 模拟空气来流 | 第81页 |
| 5.5.2 一次燃气喷射效率 | 第81页 |
| 5.5.3 燃气发生器工作压强 | 第81-82页 |
| 5.5.4 补燃室工作压强 | 第82-86页 |
| 5.5.5 燃烧火焰拍摄结果分析 | 第86页 |
| 5.6 小结 | 第86-88页 |
| 第六章 等离子体助燃含硼富燃燃气数值仿真 | 第88-104页 |
| 6.1 物理模型、网格及边界条件 | 第88-92页 |
| 6.1.1 物理模型 | 第88-89页 |
| 6.1.2 网格划分 | 第89-90页 |
| 6.1.3 用户自定义函数UDF | 第90页 |
| 6.1.4 边界条件 | 第90-92页 |
| 6.2 模拟结果分析 | 第92-102页 |
| 6.2.1 活性粒子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93-98页 |
| 6.2.2 等离子体热效应对燃烧过程的影响 | 第98-101页 |
| 6.2.3 等离子体对燃烧过程影响机理定性分析 | 第101-102页 |
| 6.3 小结 | 第102-104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4-108页 |
| 7.1 总结 | 第104-105页 |
| 7.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05页 |
| 7.3 后期工作展望 | 第105-10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8-114页 |
| 致谢 | 第114-116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16-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