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5页 |
1.2.1 颗粒物-辐射-光化学过程 | 第13-15页 |
1.2.2 颗粒物-云-光化学过程 | 第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8-26页 |
第二章 资料与模式介绍 | 第26-34页 |
2.1 观测资料 | 第26-28页 |
2.1.1 观测站点 | 第26-27页 |
2.1.2 大气成分资料 | 第27页 |
2.1.3 其他资料 | 第27-28页 |
2.2 箱模式 | 第28-30页 |
2.3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CMAQ | 第30-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大气颗粒物-云-辐射-光化学过程的观测资料分析 | 第34-42页 |
3.1 个例分析 | 第34-40页 |
3.1.1 天气形势与地面气象要素 | 第34-37页 |
3.1.2 大气成分 | 第37-40页 |
3.2 小结与讨论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第四章 大气颗粒物对臭氧作用的机理研究 | 第42-69页 |
4.1 模式参数设置及试验方案说明 | 第42-46页 |
4.1.1 箱模式中的气象参数 | 第44页 |
4.1.2 箱模式中的颗粒物 | 第44页 |
4.1.3 箱模式中的臭氧前体物 | 第44页 |
4.1.4 箱模式中云的相关参数 | 第44-45页 |
4.1.5 其他参数 | 第45页 |
4.1.6 数值试验方案 | 第45-46页 |
4.2 控制试验结果分析 | 第46-49页 |
4.3 颗粒物两种过程的结果分析 | 第49-53页 |
4.4 主要影响因子 | 第53-67页 |
4.4.1 温度影响 | 第53-55页 |
4.4.2 湿度影响 | 第55-57页 |
4.4.3 云水路径影响 | 第57-59页 |
4.4.4 云量影响 | 第59-61页 |
4.4.5 颗粒物影响 | 第61-65页 |
4.4.6 NOx与VOCs的影响 | 第65-67页 |
4.5 小结与讨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南京大气颗粒物对臭氧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 第69-110页 |
5.1 模式设置 | 第69-74页 |
5.1.1 WRF模式参数设置 | 第69-71页 |
5.1.2 CMAQ模式参数设置 | 第71页 |
5.1.3 源排放清单 | 第71-74页 |
5.1.4 数值试验方案设置 | 第74页 |
5.2 模拟结果评估 | 第74-85页 |
5.2.1 气象场模拟评估 | 第74-81页 |
5.2.2 浓度场模拟评估 | 第81-85页 |
5.3 颗粒物两种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 | 第85-97页 |
5.3.1 空间分布特征 | 第85-90页 |
5.3.2 时间变化特征 | 第90-94页 |
5.3.3 过程分析 | 第94-97页 |
5.4 颗粒物两种过程分别作用的结果分析 | 第97-107页 |
5.4.1 两种过程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97-104页 |
5.4.2 两种过程的时间变化特征 | 第104-107页 |
5.5 小结与讨论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10页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110-113页 |
6.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110-111页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11页 |
6.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