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缩略表 | 第7-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8页 |
1.1 影响种子萌发的因素 | 第11-12页 |
1.1.1 水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1-12页 |
1.1.2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2页 |
1.1.3 光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2页 |
1.1.4 氧气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12页 |
1.2 植物耐低温的鉴定方法 | 第12-13页 |
1.2.1 直接鉴定法 | 第13页 |
1.2.2 间接鉴定法 | 第13页 |
1.3 植物应答低温胁迫的分子机制 | 第13-15页 |
1.3.1 DREB/CBF转录调控途径 | 第13-14页 |
1.3.2 WRKY转录调控途径 | 第14页 |
1.3.3 MYB转录调控途径 | 第14页 |
1.3.4 ZFP转录调控途径 | 第14页 |
1.3.5 NAC转录调控途径 | 第14-15页 |
1.4 数量性状关联分析 | 第15-17页 |
1.4.1 单核苷酸多态性 | 第15页 |
1.4.2 连锁不平衡 | 第15页 |
1.4.3 关联分析的方法 | 第15-16页 |
1.4.4 关联分析的影响因素 | 第16页 |
1.4.5 关联分析在玉米上的应用 | 第16-17页 |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7-18页 |
第二章 低温条件下玉米自交系幼苗形态建成的差异 | 第18-24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18-19页 |
2.1.1 试验设计 | 第18-19页 |
2.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19页 |
2.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1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19-22页 |
2.2.1 不同温度对玉米幼苗形态建成的影响 | 第19页 |
2.2.2 低温对玉米幼苗地上部分干重影响 | 第19-20页 |
2.2.3 低温条件对根系的影响 | 第20页 |
2.2.4 低温对玉米幼苗整株干重的影响 | 第20-21页 |
2.2.5 低温对玉米自交系幼根根冠比影响 | 第21-22页 |
2.3 结论与讨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玉米自交系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 第24-2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3.1.1 试验设计 | 第24页 |
3.1.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24-25页 |
3.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5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7页 |
3.2.1 SNP分子标记多样性分析 | 第25-26页 |
3.2.2 材料群体结构分析 | 第26页 |
3.2.3 连锁不平衡分析 | 第26-27页 |
3.3 结论与讨论 | 第27-29页 |
第四章 玉米自交系萌发期间贮藏物质转化率影响因素及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29-34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29页 |
4.1.1 试验设计 | 第29页 |
4.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9页 |
4.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9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29-32页 |
4.2.1 不同玉米自交系贮藏物质转化率差异 | 第29-30页 |
4.2.2 转化率影响因素分析 | 第30-31页 |
4.2.3 关联分析 | 第31-32页 |
4.3 结论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五章 玉米自交系低温萌发特性的评价及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34-44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5.1.1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5.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4页 |
5.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34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1页 |
5.2.1 参试玉米自交系在低温下的萌发情况 | 第34-35页 |
5.2.2 玉米自交系低温萌发特性分类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35-37页 |
5.2.3 玉米自交系低温萌发相关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37-39页 |
5.2.4 关联分析中揭示的候选基因 | 第39-41页 |
5.3 结论与讨论 | 第41-44页 |
5.3.1 低温萌发特性分析 | 第41页 |
5.3.2 候选基因分析 | 第41-4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4页 |
附录 | 第54-68页 |
附表1 玉米自交系系谱来源及Q值 | 第54-61页 |
附表2 玉米自交系低温萌发特性排序 | 第61-68页 |
致谢 | 第68-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70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