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设施园艺(保护地栽培)论文--果树设施园艺论文

设施葡萄不同架式对叶片光合特性与果实产量品质的影响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主要符号及缩略表第10-11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20页
    1.1 国内外设施果树栽培历史与现状第12页
    1.2 国内外葡萄栽培架式、树形、叶幕型及整形修剪研究进展第12-14页
    1.3 国内外光合作用研究进展第14-18页
        1.3.1 设施果树光合特性研究进展第15-16页
        1.3.2 果树光合作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特点第16-17页
        1.3.3 不同架式对果树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7-18页
    1.4 设施葡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第18-20页
        1.4.1 设施葡萄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1.4.1.1 在设施条件方面第18页
            1.4.1.2 在销售渠道方面第18页
            1.4.1.3 在栽培技术和果实品质等方面第18-19页
        1.4.2 设施果树发展对策第19-20页
            1.4.2.1 合理的设施条件第19页
            1.4.2.2 利用地理位置优势第19页
            1.4.2.3 提高农户栽培技术第19-20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0-23页
    2.1 材料第20页
        2.1.1 试验地点第20页
        2.1.2 试验材料第20页
    2.2 方法第20-23页
        2.2.1 光合测定第20-21页
        2.2.2 设施葡萄树体生长量的调查第21页
        2.2.3 果实品质测定第21-22页
            2.2.3.1 Vc含量的测定方法第21-22页
            2.2.3.2 总酸含量测定方法第22页
            2.2.3.3 果皮花青苷含量的测定第22页
        2.2.4 果实产量的调查第22页
        2.2.5 数据处理第22-23页
第三章 设施条件下不同架式葡萄的日光合特性分析第23-29页
    3.1 日光合特性结果分析第23-27页
        3.1.1 不同架式下夏黑无核葡萄各生长时期光合有效辐射PAR的日变化第23页
        3.1.2 不同架式下夏黑无核葡萄各生长时期净光合速率Pn的日变化第23-24页
        3.1.3 不同架式下夏黑无核葡萄各生长时期气孔导度Gs的日变化第24页
        3.1.4 不同架式下夏黑无核葡萄各生长时期胞间CO_2浓度Ci的日变化第24-25页
        3.1.5 不同架式下夏黑无核葡萄各生长时期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第25页
        3.1.6 不同架式下夏黑无核葡萄不同测量部位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第25-26页
        3.1.7 两种架式下不同测量部位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其他因子的相关性分析第26-27页
    3.2 讨论第27-28页
        3.2.1 棚架光合午休现象第27页
        3.2.2 两种架式营养物质积累对比第27-28页
    3.3 小结第28-29页
第四章 设施条件下不同架式葡萄的季光合特性分析第29-35页
    4.1 季光合特性结果分析第29-33页
        4.1.1 不同架式下夏黑无核葡萄不同部位光合有效辐射PAR的季变化第29页
        4.1.2 不同架式下夏黑无核葡萄不同部位净光合速率Pn的季变化第29-30页
        4.1.3 不同架式下夏黑无核葡萄不同部位气孔导度Gs的季变化第30-31页
        4.1.4 不同架式下夏黑无核葡萄不同部位胞间CO_2浓度Ci的季变化第31-32页
        4.1.5 不同架式下夏黑无核葡萄不同部位蒸腾速率Tr的季变化第32-33页
    4.2 讨论第33-34页
    4.3 小结第34-35页
第五章 设施条件下不同架式葡萄果实的产量与品质分析第35-39页
    5.1 不同架式下各温室中夏黑葡萄生长状况调查第35-36页
        5.1.1 各温室中葡萄成熟叶片发育状况调查第35页
        5.1.2 各温室中葡萄新梢生长量的调查第35-36页
    5.2 设施条件下不同架式对夏黑无核葡萄果实性状的影响第36-37页
    5.3 设施条件下不同架式对夏黑无核葡萄果实产量的影响第37-38页
    5.4 讨论第38页
    5.5 小结第38-39页
第六章 结论第39-40页
参考文献第40-45页
致谢第45-46页
作者简介第46-47页
附件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期施磷对新疆农田磷素肥力演变、土壤磷的转化及磷肥肥效的影响
下一篇:玉米自交系低温萌发特性评价及其SNP标记关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