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1页 |
1.1 IBD | 第9页 |
1.2 IBD流行病学与临床症状 | 第9-10页 |
1.2.1 流行病学 | 第9页 |
1.2.2 临床症状 | 第9-10页 |
1.3 IBDV与基因组结构 | 第10-11页 |
1.3.1 IBDV | 第10页 |
1.3.2 IBDV基因组结构 | 第10-11页 |
1.4 IBDV衣壳蛋白 | 第11-14页 |
1.4.1 VP1蛋白 | 第11页 |
1.4.2 VP2蛋白 | 第11-12页 |
1.4.3 VP3蛋白 | 第12-13页 |
1.4.4 VP4蛋白 | 第13页 |
1.4.5 VP5蛋白 | 第13-14页 |
1.5 LS蛋白笼纳米颗粒 | 第14页 |
1.6 融合标签 | 第14-16页 |
1.6.1 多聚组氨酸标签 | 第14-15页 |
1.6.2 MBP标签 | 第15页 |
1.6.3 GST标签 | 第15页 |
1.6.4 Nus A标签 | 第15页 |
1.6.5 Grifin标签 | 第15页 |
1.6.6 γ-crystallin标签 | 第15-16页 |
1.6.7 Ars C标签 | 第16页 |
1.6.8 Ppi B标签 | 第16页 |
1.7 TEV蛋白酶 | 第16页 |
1.8 IBDV疫苗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8.1 重组亚单位疫苗 | 第17页 |
1.8.2 重组活载体疫苗 | 第17-18页 |
1.8.3 DNA疫苗 | 第18页 |
1.8.4 基因缺失疫苗 | 第18-19页 |
1.8.5 高压力失活病毒 | 第19页 |
1.8.6 病毒样颗粒(virus-like particles, VLPs) | 第19页 |
1.9 展望 | 第19-21页 |
2 引言 | 第21-22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2-30页 |
3.1 材料 | 第22-26页 |
3.1.1 菌种和质粒 | 第22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22页 |
3.1.3 主要试剂 | 第22-23页 |
3.1.4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3-26页 |
3.1.4.1 常用溶液 | 第23页 |
3.1.4.2 细菌培养相关溶液 | 第23页 |
3.1.4.3 DNA电泳相关溶液 | 第23页 |
3.1.4.4 聚丙烯酰胺凝电泳相关溶液 | 第23-24页 |
3.1.4.5 Western Blot相关溶液 | 第24-25页 |
3.1.4.6 蛋白纯化相关溶液 | 第25-26页 |
3.1.4.7 ELISA相关溶液 | 第26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6-30页 |
3.2.1 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26-27页 |
3.2.1.1 融合标签的扩增 | 第26页 |
3.2.1.2 融合标签与VP2-LS3基因的重组 | 第26-27页 |
3.2.2 蛋白表达和可溶性分析 | 第27页 |
3.2.3 蛋白纯化 | 第27页 |
3.2.4 除去融合标签 | 第27-28页 |
3.2.5 兔抗血清的制备 | 第28页 |
3.2.6 兔抗血清的鉴定 | 第28-30页 |
3.2.6.1 Western blot分析 | 第28页 |
3.2.6.2 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 | 第28-3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4.1 七种融合标签的PCR扩增 | 第30页 |
4.2 重组载体菌液PCR鉴定 | 第30-31页 |
4.3 蛋白表达及可溶性分析 | 第31-33页 |
4.4 蛋白纯化与TEV酶切 | 第33页 |
4.5 电镜检测 | 第33-34页 |
4.6 兔抗VP2血清的效价鉴定 | 第34页 |
4.7 Western blot分析 | 第34-35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35-37页 |
5.1 讨论 | 第35-36页 |
5.2 结论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6页 |
英文摘要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