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0-18页 |
| 1. 中医认识 | 第10-14页 |
| 1.1 文献记载 | 第10-11页 |
| 1.2 病因病机 | 第11-12页 |
| 1.2.1 阴虚燥热为本,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 第11页 |
| 1.2.2 肝肾亏虚,目络失养 | 第11页 |
| 1.2.3 心脾亏虚,运化失司 | 第11-12页 |
| 1.2.4 痰瘀阻塞,脉络不通 | 第12页 |
| 1.3 辨证论治 | 第12-13页 |
| 1.4 益气养阴方治疗DR的现状 | 第13-14页 |
| 2. 西医认识 | 第14-18页 |
| 2.1 病理改变 | 第14页 |
| 2.2 临床表现 | 第14-15页 |
| 2.3 发病机制 | 第15-16页 |
| 2.3.1 视网膜神经退化 | 第15页 |
| 2.3.2 视网膜微血管损伤 | 第15-16页 |
| 2.4 药物治疗 | 第16-17页 |
| 2.5 激光光凝术及手术治疗 | 第17页 |
| 2.6 穴位注射 | 第17-18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18-25页 |
| 1. 研究目的 | 第18页 |
| 2. 病例来源 | 第18页 |
| 3. 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 3.1 糖尿病诊断标准 | 第18页 |
| 3.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标准 | 第18-19页 |
| 3.3 中医证型诊断标准 | 第19页 |
| 4. 纳入标准 | 第19页 |
| 5. 排除标准 | 第19页 |
| 6. 病例一般资料 | 第19-20页 |
| 7.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 7.1 治疗方法 | 第20页 |
| 7.2 基本检查仪器及方法 | 第20-21页 |
| 7.3 疗效判定 | 第21-22页 |
| 8. 统计结果分析 | 第22-25页 |
| 8.1 视力变化 | 第22-23页 |
| 8.2 眼底形态变化 | 第23页 |
| 8.3 疗效比较 | 第23-24页 |
| 8.4 视网膜功能变化 | 第24-25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与分析 | 第25-28页 |
| 1. 益气养阴方的方义 | 第25-26页 |
| 2. 视网膜荧光血管造影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 3. 视网膜电生理检查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 第27-28页 |
| 结论 | 第28-29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29-30页 |
| 参考文献 | 第30-34页 |
| 致谢 | 第34-3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5-36页 |
| 个人简历 | 第36页 |